高銘志觀點:一台MIT(made in Taiwan)VS.二台半舶來離岸風機,你會怎麼選?

2018-07-23 06:50

? 人氣

在去年年中政府驟然提出國產化的構想前,其實這些開發商投資時,看到的就只是「五塊八、六塊的費率+不需要國產化」而來台灣投資!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國產化,對開發商來講,是重大的成本,也是百般不願意,這也可以從去年(2017)年八月開始提出這樣的主題後,開發商在相關的場合甚至媒體,都相當地抗拒並反對,認為國產化不可能這樣一蹴可幾。當然另外一個原因也是,他們身為開發商,不是設備製造商或真正的海事施工者,課予其國產化的義務,事實上他們也不一定全然知曉應如何執行。

花木蘭,原本只需要「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就可以代父從軍了!但今天我們卻要求花木蘭要教會台灣廠商,怎麼養馬、開兵工廠。

這進而形成了一個相當詭異的現象,「沒錯!開發商,也是五塊八的受害者!」當然這些開發商會願意接受政府用稍微低一點的價格,如每度電五塊錢收購,而換取不用強制國產化義務嗎?還是會堅持強制國產化的五塊八?這恐怕也不得而知。但可想而知,在目前制度下,他們也別無選擇!只能在這樣政府預設的競標+遴選混合制的框架下,進行利益最大化的商業安排。換做是你我,應該也是會做出類似的決定吧。

這裡,其實不僅是「有無」國產化的問題,而是接下來要討論的更細膩的國產化的「程度」!

一台MIT風機或兩台半外國製風機之抉擇

就在離岸風電競價破盤價後,相關論壇內,出現了這樣的問句:「你到底要選擇一台MIT的風機或兩台半的外國製風機?」或者,在相關政論性節目的討論,有一些比較中間立場的名嘴或主持人,也提到,沒錯,我們是有藉由這過程發展本土產業的必要性,但若在國產化過程,多花了二倍多的費用,值得嗎?

這樣過於簡化的問題,對於一般民眾來說,特別是對電價上漲相當敏感的台灣民眾來說,很多人會毫不猶豫的選擇了,寧願買兩台半外國製的風機,而不是買一台MIT的風機。這就好像若MIT的電動車的價錢,可以買兩台半的Tesla電動車,一般民眾會選擇愛台灣,買台灣製的電動車嗎?這是很現實的問題。

更何況,這一個問題,若對比電動車,一般民眾的想像,國產化的比例應該是非常高。這一台MIT的風機,用的應該要是台灣產製的風機零件+MIT水下基礎+MIT的海事施工服務+MIT的電纜+MIT的海上變電站。若政府可以真正說服民眾,沒錯,這二倍半購電價格的九千億灑出去,可以讓國家買到這純粹MIT的風機,相信有些民眾還勉強可以接受。但問題就在,在這短短不到七年的時間,到底能否發展出此種MIT風機,是令人相當質疑的。而這也就是前面所講的國產化「程度」的問題。而政府對於這一段的說詞,也只是一再重申,我們一定做的到,Taiwan can make it!但問題就在,民眾看不到how!

喜歡這篇文章嗎?

高銘志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