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真能改變窮人一生嗎?社工超過10年見證孩子成長,道出「努力」以外更關鍵因素

2022-11-18 09:00

? 人氣

甚至,當孩子碰上幫派糾紛時,曾待過幫派的成瑋盛等人也有能力去用他們的語言溝通、讓事情和平落幕,「你打斷他的腿也還不出錢啊,不如讓他好好工作還錢,商量一下!」成瑋盛說,過去的他絕對有能力帶一票孩子一起犯罪,但這就是改變的力量,一個人可以帶20個孩子一起變壞、也可以影響20個孩子一起變好,逆風劇團在熟知青少年想要什麼的基礎下,步步前行。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許多民間團體在社區努力、補足了學校教育未必能顧及的地方,而位於花蓮之「豐田五味屋」的兒少社工吳明鴻,便總結家庭、學校、社區團體三方共構的教育。儘管學校無法完全代表「教育」,也有學者在談「去學校化」的社會,且現在越來越多的孩子也接受了實驗教育或在家自學,但學校確實在教育系統仍有很重要的位子;至於家庭狀況,事實上許多家長已經非常努力,卻不被理解、受到許多污名如「只會生不會養」等──這時,社區團體就有聯繫起教育的功能,但確實也面臨不少挑戰。

吳明鴻舉例,社區團體一般較可以體恤家長的困境,而對學校教育採取比較批判的立場、這是因為NGO對於教育不平等和社會正義較為敏感。但這種姿態會帶來困境,因為孩子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學校受教育,社區團體如果不能尋求與學校的合作,則其兒少工作的推動一定面臨侷限;至於家庭,雖然社區團體常能以對受苦者的深度理解,進行人道主義式的長期陪伴,但社工們仍必須持續思考自己的工作有無帶來改變、怎樣可以更好、家長能否做到,若非如此,則「社工」這個角色本身就失去其存在的理由了。

在陪伴個案上,吳明鴻說社區團體是當然的「局內人」,是陪伴孩子與家庭找路的同行者與聆聽者。社區兒少組織工作者不會思考什麼「教育讓人階級翻身」的問題,他每日面臨「如何伴行」的挑戰,例如當今天有一個孩子氣沖沖地來到社區服務據點,弄清楚他這個憤怒的前因後果,怎麼疏導,以及後續與家庭或學校老師做必要的「編織」。意即,社區的社工也必須是協作者、尋求各種合作的可能,最重要的是「在孩子有力量的地方與他相遇」,例如去發現、抓住一些青少年能突飛猛進的關鍵時刻,並不是孩子拉不起來,而是工作者需要認出那時刻,抓緊這個機會做必要的工作。

「孩子依然要在學校裡,而我們要在後備的地方思考、檢視,我們為什麼在這裡接到這些孩子。」社工李柏祥最後如此補充。

從各社區團體所見可知,教育確實有可能改變任何人的一生,但教育也可能難以顧及所有人、難以單靠「努力」改變人生,當社區長出力量陪伴孩子與家庭一起尋找自己想做的事、一起想辦法,那或許就是讓生命好好走下去的關鍵因素。

一起聆聽更多台灣角落故事、陪伴生命走下去,請參考「向貧窮者學習行動聯盟」粉絲專頁(連結)

本篇文章共 3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340

喜歡這篇文章嗎?

謝孟穎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