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曾有夢想的孩子,上國中卻只喜歡睡覺?政大學生追蹤低收家庭3年,道出殘酷人生潛規則

2021-10-27 08:34

? 人氣

「貧窮最困難的不是沒錢沒資源,是『無力感』…」曾經懷抱夢想的孩子上國中卻只喜歡睡覺,外人或許看他們懶惰、罵他們不努力,但在陪伴諸多低收入戶家庭3年以上的一群政大學生看來,各種逃避背後,都是人生的難…(謝孟穎攝)

「貧窮最困難的不是沒錢沒資源,是『無力感』…」曾經懷抱夢想的孩子上國中卻只喜歡睡覺,外人或許看他們懶惰、罵他們不努力,但在陪伴諸多低收入戶家庭3年以上的一群政大學生看來,各種逃避背後,都是人生的難…(謝孟穎攝)

「對於貧窮,我以前的想像就是沒有錢、沒有資源、住的房子破破爛爛、生活困苦,但實際進來會發現,最困難的不是沒錢、沒資源,是『無力感』──我無法翻身、我無法改變自己的生活,這些都會真正壓垮貧窮人……」

為何一個家庭長達三代都是低收入戶?位於台北市文山區之安康平宅曾被媒體稱為「台北最後貧民窟」,此地僅限低收入戶入住,雖然有些6口之家擠進10坪狹小空間、有些一打開客廳就是床,這裡每月只需繳納數百元管理費之「房租」,成了容納老人、身心障礙者、貧窮家庭、甚至一代接一代的社區。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有些家庭生了好幾個孩子領到較多補助、有家庭為維持低收身份不讓孩子去打工,外人批評這些貧窮人不努力、只想靠社會福利,自2018年深入社區陪伴孩子、如今成立在地團體「微光盒子」的一群政大學生,3年來看見的是最巨大的「無力感」──一旦收入增加就必須離開平宅,前方等待的不是夢想、而是高房價,努力未必能變好,為什麼還要努力?

於是,曾經夢想當廚師、攝影師的孩子,從國三起問他們喜歡什麼,卻總是軟綿綿地回「睡覺」──這不是懶,而是孩子們最輕鬆、不必思考未來的時刻。即便所謂「貧民窟」消失,這些困境仍在、人仍在,來自政大的「微光盒子」走入安康社區3年所見,也考驗著一個社會如何善待「人」。

20211008-安康平宅專題配圖(謝孟穎攝)
努力未必能變好,為什麼還要努力?即便所謂「貧民窟」消失,這些困境仍在、人仍在(謝孟穎攝)

「房租」只需每月600管理費 政大學生初訪「文教區」貧窮者最後安身之地、深受震撼教育

安康平宅被冠上的「貧民窟」一語或許會讓人想到髒亂與悲慘、維基百科更直說這裡「房屋外觀破舊不堪」,實地走訪平宅,卻是意想不到的景況──安康平宅辨識度極高,雖然外觀有些許歲月痕跡,一排排板豆腐般的水泥方塊也稱得上整潔清爽,沒有橫衝直撞的鐵皮加蓋、沒有一棟緊貼一棟的擁擠場面,穿梭各棟之間的中庭是滿滿綠意、巍巍老樹顯然已屹立多年,在不知情的外地人看來恐怕就是個令人懷念的老社區,可能還會考慮租這裡。

平宅不髒亂不破舊、沿途完全沒有失序的垃圾堆,但確實,這裡是僅限低收入戶入住、貧窮者的棲身之所──每月只需繳納600元管理費就可以入住,對比台北驚人高租金來說這或許是德政中的德政,然而2018年走入安康社區深耕、而後成立社福團體「微光盒子」的一群政大學生,卻也看見住民隨時會失去家、被趕走就租不起房子的恐懼。

20211008-安康平宅專題配圖,安康平宅樓梯間。(顏麟宇攝)
一條街劃開兩個世界,一端是外頭特地來讀的名門私校學生,一端則是家庭平均每人每月總收入1萬出頭、符合法定低收入戶身份得以申請政府平宅、一家人棲身於10坪大空間的孩子們(顏麟宇攝)

「微光盒子」起於政大之「大學社會責任實踐(USR)計畫」,旨在「從在地需求出發,透過人文關懷與協助解決區域問題,善盡社會責任」,2018年起,蕭羣諭、陳玨璇、黃子芸、莊穎瀅等幾位學生就因此進入社區。

本篇文章共 14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1,775

喜歡這篇文章嗎?

謝孟穎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