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爾茨訪華爭議》德國學者:「依賴中國」不是問題,問題在「不對稱依賴」

2022-11-05 09:00

? 人氣

2022年11月4日,德國總理蕭爾茨到訪北京,成為新冠疫情爆發後第一位在中國會晤習近平的G7領導人。(美聯社)

2022年11月4日,德國總理蕭爾茨到訪北京,成為新冠疫情爆發後第一位在中國會晤習近平的G7領導人。(美聯社)

德國總理蕭爾茨周五訪華。而在近期,德中關係由於中遠入股漢堡港案等一系列事件的影響,正在歐盟層面上引起大量爭議。尤其是德國經濟日趨依賴中國的問題,更是讓政界、學界乃至商界人士擔心不已。DW就此專訪柏林德國經濟研究所所長弗拉茨歇爾(Marcel Fratzscher)。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德國之聲:作為經濟學家,您認為德國經濟對中國到底有多依賴?各界的擔憂是否言過其實?

弗拉茨歇爾(Marcel Fratzscher): 德國對中國的經濟依賴度極其高,一方面這是因為德國從中國進口的商品和服務遠遠超過中國自德國的進口量,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德國對中國原材料的高度依賴。雖然中國沒有像俄羅斯那樣輸出大量能源,但是在稀土材料方面卻具備支配市場的地位。還有一方面則是對外直接投資(FDI),德國對華直接投資額遠遠超過中國對德投資。福斯汽車的40%利潤都是來自於中國業務,其他車企也差不多,甚至別的行業的企業也是如此,這就是當今的總體情況。不論是因為政治因素,還是因為疫情、港口關閉等因素,一旦中國經濟出現問題,德國經濟也會受到重大衝擊。在我看來,真正值得擔心的不僅僅是高度依賴,更是不對稱性依賴:德國依賴中國的程度遠遠超過中國依賴德國,這將導致德國面臨被訛詐、被脅迫的風險。

德國之聲:可是也有很多聲音在說,依賴不是單行道,而是相互的。中國在很多關鍵技術方面依然依賴德國,您是否能解釋一下「不對稱依賴」因何而來?

弗拉茨歇爾:全球化本來是件好事情,它意味著國際分工,每一個經濟體都做好自己擅長的具有比較優勢的事情。所以中國和歐洲經濟產生相互依賴並非壞事,關鍵問題還是在於我們對中國的依賴度遠超中國對我們的依賴度,這在許多領域都如此,比如稀土材料,我們沒法選擇其他產品或者選擇其他產地,這和汽車或者機械產品有著本質不同。另一個不對稱性則在於,中國在德國或者歐洲的投資涵蓋了重要基礎設施領域,眼下圍繞港口入股的爭論也正是因為這個因素。外國投資者將能夠獲得某種程度上的控制權,能夠對歐洲本土經濟的重要基礎設施施加影響力;然而,中國企業在歐洲能做的事情,歐洲企業在中國市場則不被允許,他們不能投資港口、電信等重要基礎設施領域。也就是說,競爭條件並不對等。所以說,問題不在於依賴性,而在於不對稱性,後者才是讓一個國家或者經濟體面臨遭脅迫的風險。

德國之聲:具體而言,中資入股漢堡港或者其他歐洲重要基礎設施,到底會帶來怎樣的危險?為什麼吸引中資會導致歐洲遭到脅迫?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