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民主政治下的政論媒體

2022-11-05 06:10

? 人氣

NCC主委陳耀祥於2020年11月18日針對中天新聞台是否續照,召開記者會說明。(資料照,顏麟宇攝)

NCC主委陳耀祥於2020年11月18日針對中天新聞台是否續照,召開記者會說明。(資料照,顏麟宇攝)

十月中旬中天新聞台的政論節目錄影現場,發生了名嘴來賓,因為不滿主持人和來賓謾罵特定候選人而拔麥走人的事件,讓人不禁擔心台灣這一個「第四權」是不是失去了中立的監督角色。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民主國家皆有標榜第四權的概念,所謂第四權就是在行政、立法、司法之外制衡政府的第四種力量-大眾傳播媒體。政府解嚴至今,催生了『廣電三法』、成立公共電視、廣電三法的修法、訂定黨政軍退出媒體等等的措施,NCC也陸續收回中廣所屬的音樂網、寶島網相關頻道頻率,甚至中天新聞台的違規事項的撤照,皆是在不斷放話、遊說、抗爭中完成政府的「轉型正義」。

但這樣真的結束了? 讓媒體變成真正的第四權來監督政府? 80年代以來,政府實施一連串的自由化和民營化政策,使得過去在黨國羽翼下的公營媒體開始改變,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自由化在國營企業壟斷和行政效率不彰的部分獲得了解決,卻也帶來了私有化和商業化的競爭惡果。媒體的解禁導致媒體從黨國傳聲筒變身為商業操作及追求最大利益化的思維,出現了現在令人詬病的「媒體亂象」。原因多半是因為商業媒體不是服務大眾,而是老闆和廣告主,造成了商業媒體有其偏頗和侷限,及商業利益的商業問題。

20220928-NCC副主委翁柏宗(中)28日出席例行記者會。(顏麟宇攝)
NCC副主委翁柏宗(中)出席例行記者會。(資料照,顏麟宇攝)

第四權理論上是賦予媒體承擔了公共性的任務,使大眾媒體扮演一個非官方的角色,但能夠凝聚各方力量的角色,不僅有助於公眾了解問題、發表見解,也是制衡政府的一項重要機制。而民眾則是期盼媒體是「民意傳聲筒」,媒體該是幫人民監督政府,而不是拿著納稅人的或消費者的錢,卻替當權者或少數既得利益者發聲。在國際上的大型公共性媒體座著名的就是英國的BBC、日本的NHK就是一個最好的典範。

反觀台灣的媒體,雖然經過了多年的努力改革,仍舊在現今的媒體中,處處可見偏頗的意識言論,尤其是在政治色彩相當濃厚的電視台中,而政論節目的存在更提供了許多的政治名嘴、生活觀察家一個暢所欲言的舞台。這次發生來賓拔麥走人的節目正是被撤照的中天電視台。這位來賓表示,當時會突然中斷錄影走人,就是因為不滿主持人和來賓一昧的攻擊特定的候選人,卻沒有公平的對待其他參選的候選人,嚴重喪失媒體監督的比例原則,憤而離席表明「不錄了」。雖然來賓對節目製作小組有一定的工作敬業度需要道歉,但卻也展現一位電視名人應該有的公正氣度,改予以鼓勵。媒體就是應該回歸專業,發揮社會第四權,彰顯監督的功能。

目前的台灣政論節目還是普遍偏向「民眾意向」,各家政論節目都以收視戶的偏好作為取向,南北的收視群不同,很明顯的可以看出政論節目的意識傾向是偏頗執政方還是在野方。而新聞報導的內容也多著墨在不同的角度之下,對事件而言是好事,但是對有固定收視習慣的消費者而言,卻是一種下意識的推播,對整體的人民意識卻會產生一定的偏頗。這都不是一個長遠應有的媒體責任,需要NCC相關執掌機關的費心指導了。人人都希望台灣的未來更美好,但不是從相互攻訐來求進步,這樣只會讓社會一直處在對立的狀況,不斷地内耗只會削弱台灣自身的國力,執政者不能不深思。

*作者為立法院公務員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