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油國組織減產決策的「弦外之音」

2022-10-11 07:20

? 人氣

油國組織決定減產讓油價得到支撐。(資料照片,圖片來源:AP)

油國組織決定減產讓油價得到支撐。(資料照片,圖片來源:AP)

數日前,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開會決定,11月起每日減產200萬桶原油,這個決策的「弦外之音」應該就是:美國已經「沒那麼罩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上周Opec+集團成員國在維也納舉行了兩年來首次面對面會議,決定把日產量目標削減200萬桶,相當於全球供應量的2%,表面理由是「鼓勵對石油生產的長期投資」,骨子裡當然不是,外界視此作法是「為俄羅斯撐腰」,因為減產可讓油價更有支撐而保持高價,對因入侵烏克蘭、軍費消耗多、又受歐美制裁而「需款孔急」的俄羅斯而言,當然算是正面又友善的決定,白宮痛批減產決定是「Opec+很明顯與俄羅斯保持一致」,道理即在此。

但這個減產決定可能不僅於「與俄羅斯保持一致」而已,更有著打了拜登一耳光、公然與西方世界「對作」的意思。

歐美正飽受通膨之苦,美國固然通膨已達9.1%,歐洲則在10%上下,如德國通膨就已上達10.9%,最慘烈的荷蘭通膨已達14.5%,而且最暗淡的時候尚未到─許多智庫就預測英國明年通膨將飆到18.6%的50年新高。歐美通膨飆高最重要的因素是俄烏戰爭引發的能源危機、價格飆漲,幾個歐洲國家的天然氣價格號稱已是10倍上漲。

歐洲的通膨惡化的重要原因在歐洲追隨美國,對侵略者俄羅斯施以各種制裁,俄則以「能源武器化」反擊,讓歐洲面臨「斷氣」威脅,外界預測最慘烈的時候尚未到。

而對美國而言,除了通膨也肇因於能源價格上漲,在競選期間曾痛罵沙國是「賤民國家」的拜登總統,在美國幾次敦促沙國增產以抗通膨未得到回應後,今年7月終於不得不放下身段,訪問中東、去沙國與王儲會面,希望說動沙國增產。此外,11月期中選舉,民主黨居劣勢,拜登當然希望能讓油價下跌、遏止通膨。

因此,Opec+減產的決定,就是把歐美的要求、期待基本上是不理會,更不甩拜登與美國,即使讓歐美的能源危機、通膨火上加油亦無妨,拜登的面子、民主黨選舉的勝負,就更不在心頭;否則,只要稍微有作考量,減產之舉在時間上其實可調整。

一定程度上,這表示在中東美國已經沒那麼「罩」了;冷戰期間美俄各有勢力,但美國居上風;冷戰後世界歸於「單極」,幾乎都是美國的天下,在兩次的伊拉克戰爭中最能顯現美國的勢力、實力、與存在感,但近年隨著外在局勢的變化而有所改變─雖然在絕對力量上,美國還是中東最大與最強的勢力,但相對力量上則已下降。

經濟與貿易上,中國成為中東大部份國家最大的貿易夥伴、最大的原油出口國,軍事上俄國捲土重來,在敘利亞戰爭中看得明確,而美國對中東的重視程度亦有下降:一個因素是單極世界美國獨霸,沒有競爭對手因此不再那麼用心、投入資源在拉攏他國,再來美國頁岩油的開採讓美國產油量大增,不但成為數一數二的產油國,甚至成為出口國,中東產油國的重要性下降。

此外,美國逐漸從伊拉克(及阿富汗)撤軍之舉,也讓各國點滴心頭、思考著美國是否值得信任的問題,拜登年中訪問中東時,就必須特別強調美國繼續在中東的原因即在此。

但從最後以沙國為主導國家的產油國組織減產的決定來看,顯然各國並不買帳,不僅未如美國與拜登期待的增產以降低油價,反而在油價走緩時決定減產「顧油價」,算是公然給美國難堪,也讓歐美的通膨可能雪上加霜;對馬上要「期中考」(期中選舉)的拜登民主黨而言,更是直接扣分。

對台灣而言,產油國減產問題或許比較「單純」一點,重點就是能源價格的走向、歐美通膨加劇或緩和等因素,最後對國內通膨帶來的正負影響,及各國這波經濟向下修正過程中,對國內經濟增長的折損高低。以目前情況來看,都不令人樂觀─經濟成長率持續下修、通膨繼續上調,未來日子並不好過。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45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主筆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