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春山觀點:美聯合歐亞應對中國,台海風險仍在控管範圍

2022-07-05 07:10

? 人氣

2022年6月29日,出席北約領袖峰會的(左起)南韓總統尹錫悅、美國總統拜登、日本首相岸田文雄(AP)

2022年6月29日,出席北約領袖峰會的(左起)南韓總統尹錫悅、美國總統拜登、日本首相岸田文雄(AP)

由美國和歐洲主導的西方兩大重要會議,「七國集團」(G7)峰會和「北約組織」(NATO)峰會,分別於6月底在德國和西班牙舉行。前者偏重經濟議題;後者關注安全事務。與會各國領導人此時討論的重點,本應是俄烏戰爭涉及的軍事和經濟安全課題,但「中國挑戰」卻首次浮上檯面。

首先,G7各國領導人在峰會中,推出了一項命名為「全球基礎設施與投資夥伴關係」(Partnership for Global Infrastructure and Investment,PGII)的計劃,預計在2027年之前投下6000億美元,幫助中低收入國家解決低碳能源、兒童保育、先進電信、供水等問題。這項承諾中的2000億美元將由美國提供,歐洲則動用3000億歐元支持這項倡議。

一般認為,G7這項計劃旨在對抗習近平於2013年發起,耗資數兆美元的「一帶一路」倡議。西方形容中國的貸款,造成貧窮國家的「債務陷阱」;而拜登則強調,西方提供的資金不是援助、也非慈善,「是一項將回報所有人的投資,將讓各國具體看到與民主國家結盟的好處。」中美都想運用經濟工具,擴大對第三世界的外交影響力。

其次,北約峰會的重頭戲是提出10年的最新「戰略概念」(Strategic Concept)。2010年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峰會通過的「戰略概念」,完全沒提到中國;但這次在馬德里峰會開幕前才结束的G7峰會,公報中竟然出現了14次的「中國」。

在新版「戰略概念」涉及「戰略環境」的章節部分指出,「中華人民共和國表明的野心與脅迫政策挑戰了我們的利益、安全與價值。中國採取廣泛政治、經濟與軍事工具,以增加其全球足跡並發揮力量,同時保持其戰略、企圖及軍事擴張的不透明。」就此,「戰略概念」強調,北約將合作以「應對中國對歐洲-大西洋安全造成的系統性挑戰」,加強「共同意識、韌性與準備,好對付中國脅迫手段與分裂聯盟的企圖」。

北約作為全球最具軍事力量的西方同盟,它1949年成立之初,即把前蘇聯作為主要假想敵,目標如前北約官員所說:「擋住俄國,留住美國,壓住德國。」隨著前蘇聯解體和華約的解散,北約吸納了前蘇聯加盟共和國和前東歐共黨國家,組織的功能也產生變化。

在北約里斯本峰會中,俄羅斯被視為「戰略伙伴」,時任俄羅斯總統的梅德韋傑夫(Dmitry Medvedev)應邀與會。當時建立的新「戰略概念」,討論的是如何加強與俄羅斯的合作,共同應對恐怖主義、網路戰爭、海盜問題,以及防止核擴散的威脅。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