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應台專文:螢火蟲在夜裡發光

2022-05-26 05:50

? 人氣

歷史的逆反總是驚人的相似。圖為香港民眾在銅鑼灣維多利亞公園悼念六四。(資料照,美聯社)

歷史的逆反總是驚人的相似。圖為香港民眾在銅鑼灣維多利亞公園悼念六四。(資料照,美聯社)

如果有一本書,在出版之後的很多年裡,我不太願意談、不太願意討論的,那就是《目送》。不僅只不願意談,二○○八年出版時,連新書發表會都沒有開,也沒有一場正式的讀者會。很長的時間裡,我無法在別人面前讀《目送》的文字。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同時很多讀者來信告訴我他們的心情。

一個母親來信,說她年輕的兒子留學異鄉意外去世;她可不可以得到我的祝福,將〈目送〉那篇文章在摯愛的兒子火葬時,親手燒給他。

一個中年男子來信,說他帶著一本《目送》上飛機飛往美國,在航程中開始閱讀,一面讀一面不可遏止地淚流滿面;空服員終於忍不住走過來,遞上紙巾,說,「先生節哀。」

一個即將出國留學的學生說,臨上飛機,他的母親遞給他一個信封,要他上了飛機再打開。母親端正的親筆字,寫的是〈目送〉那一句話: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

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

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這次為了新版校稿,被迫展讀清樣。十四年來第一次回頭看二○○八的文字,有點恐懼。蹉跎多日,發現仍然無法讀完。勉強讀到最後一章,「回家」,掩卷不忍。罷了,有錯字就有錯字吧。

文字是殘忍的。

〈天黑了〉寫的是當年兄弟們帶著離家六十年的美君回家鄉的過程。剛剛開始失智的美君,在開往廣州的九廣列車晃蕩行駛中,突然恍惚不知身在何處。

隨著火車奔馳的速度像閃電一樣打擊進來。她緊緊抓著椅背,維持身體的平衡,然後,她開始往前走。我緊跟著亦步亦趨,一隻手搭著她的肩膀,防她跌倒,卻見她用力地拔開我的手,轉身說,「你放我走,我要回家。天黑了我要回家。」

她的眼睛蓄滿了淚光,聲音淒惻。

文如利刃,割在不設防的手心;字似苦鹽,灑在還裂開的傷口。

香港在《目送》中,是那樣一個千姿百態的面貌:艷紫荊風華絕代,杜鵑涕泣從山頭到山頭,猴子自成部落佔據山野,老村老婦老靈魂連結著古樸的歷史,大山大海藏著最複雜的都會品味。但是讀到這一篇,就不知道是預言還是反諷了:

香港人在談香港的時候,絕不會用到「國」這個詞。當他們真的用到「國」這個詞的時候,通常指的不是香港,而是另一個地方──那個很大、很大的羅湖以北的中國,或者說維多利亞港邊矗立的那個「解放軍大樓」……有人會高喊愛港,但請不要把愛港和愛國混為一談,一轉成「愛國」,就變成完全的另外一套含意。

一九三四年,德國森林部長戈林為了增進德國森林的生物多樣性,曾經特別批准進口一對浣熊。六十年後,德國的森林裡有百萬隻的浣熊。這是我關切生態和動植物的知識,但是完全沒意料到《目送》裡還有這一段: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