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帶頭「外交抵制」北京冬奧,究竟能產生多大影響?

2021-12-15 17:00

? 人氣

在洛杉磯街頭宣揚抵制北京冬奧的抗議人群。(美聯社)

在洛杉磯街頭宣揚抵制北京冬奧的抗議人群。(美聯社)

雖然對於人權問題的關注幾乎是世界體育近年來一個反覆出現的主題,但是很少有重大賽事的東道主能像北京一樣引起如此大的爭議。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由於外界廣泛指控中國對維吾爾族社群的暴行,2022年冬季奧運會的主辦地面臨著一場似乎是各國群起進行外交抵制的勢頭——包括美國、澳大利亞和英國在內。

人權組織和西方多國政府均指控中國在新疆地區實施種族滅絶。中國否認,聲稱其廣布於當地的拘留營是為維吾爾族和穆斯林而設的「再教育營」。

在香港對政治自由和民主抗議者的打壓,以及最近對彭帥的關注,也令各國對華關係緊張——後者在指控中國政府高層官員性侵後消失在公眾視野當中。儘管中國當局指責外界對彭帥的事件「惡意揣測」,但是人們仍然非常關注她的狀況。

對於已經表示將不派代表出席的幾個西方國家政府來說,這樣的舉動是顯示譴責態度的一種相對容易的方式,同時避免了更具爭議、且令運動員不能參賽的全面抵制。北京冬奧對於習近平來說是一項重大的功績,而派出政府官員前往北京出席,風險就是將不可避免地被視作對習近平政府給予默許。

雖然中國指責美國利用冬奧會進行政治操縱,並聲稱將採取「堅決反制措施」,但是北京似乎不會為此太過沮喪,甚或驚訝,特別是像義大利、法國等已經拒絶加入這場抵制。法國總統馬克宏形容這是「形式化且無關緊要的」。確實,對於在場內觀賽或者在遠方收看的人來說,這場外交抵制對於賽事本身的盛況將影響很小。

西藏、維吾爾、南部蒙古、香港及台灣的維權組織一同組織起的「#NoBeijing2022(不要北京2022)」倡議,對外交抵制北京冬奧表示歡迎,但是很多倡議者覺得各國走得不夠遠,認為運動員本身、企業贊助商和主要廣播機構也需要採取行動,才能真正向中國施加壓力。

Free Tibet campaigners and members of the Hong Kong, Tibetan and Uyghur communities hold protest in 2021

維權組織一直在呼籲各國抵制北京冬奧會。

有人問,如果現在都不適合全面抵制,在一個被指控種族滅絶的國家裏,還有什麼時候會適合?

拒絶參加奧運會或許會令外界更意識到對中國被指控的侵害行為,而參賽則要冒著被看作是共謀的風險——但是對於花多年時間準備參加這樣一項賽事的無辜運動員來說,這似乎也非常不公平。

反對這一做法的人堅稱,冷戰時間發生的抵制1980年和1984年奧運會所造成的政治影響非常小,但是最終受懲罰的是運動員。不過,一些人卻指出,1970和1980年代對種族隔離下的南非所採取的體育賽事抵制行動所產生的決定性作用,是這種做法能夠向一國執政者施壓的證據。

一些人則直接駁斥這種說法,堅稱參與競技體育而不是抵制,才能把握體育外交的寶貴機會,並且形成國際監督,這樣才能帶來積極的改變。在被問及是否參加2022年卡達世界盃時,英格蘭足總(FA)用的就是這一個論點。卡達儘管已經進行過改革,但是當地的工人權益仍然是人權組織的一大憂慮,而同性戀在當地屬非法。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