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詠翔觀點:女權提升、少子化,一切都和生產力有關

2021-09-12 06:20
工業化降低體能門檻,讓女性得以加入生產活動也提升了自己的地位。(資料照,美聯社)
工業化降低體能門檻,讓女性得以加入生產活動也提升了自己的地位。(資料照,美聯社)

很多時候我們會相信用新的、好的規則去取代舊的、不好的規則,是因為人類歷經了「啟蒙」產生的文明化結果,例如女性的地位提昇。不過實際上人類社會的運行往往是新的規則出現之後,才有一些理論大師想辦法找出一些能說服人的理由,讓因為新規則受害的人比較容易接受「時代已經變了」的失落。

例如20世紀以來女性的地位提升,其實不是「啟蒙」讓大家相信人類無論性別、性傾向、種族、高矮胖瘦、聰明愚笨……都應該人人平等才是的結果。女性地位的提升,是因為工業革命,讓女人和男人的生產力接近了(假設女生的生產力在農業時代是男生的0.1、工業化時代來到0.8,那她們獲得的資源就會越來越接近男生的0.8),加上兩次世界大戰搞死了一堆臭男人,必須用女人的生產力去補足,女性在社會的生產鏈上地位舉足輕重、收入也增加後,才有實力去爭取法定的權力。

人的權力幅度一直來自於生產力

其實不說工業化之後的時代,中古世紀遊牧民族的女權就比農耕民族的高(農耕、尤其是進步到能運用重犁的定耕是超級體力活,女人在這方面是很難跟男人抗衡的),上古世紀人類還過著採集生活的時候,甚至有些部落是女權至上的母系社會。

不扯上男女的話,農業時代的數學物理天才沒啥用,遊牧民族的馬術天才可以成為英雄甚至稱王稱帝,現代商業社會的馬術天才只能去馬戲團表演。當時代變遷改變了生產模式,對人特長的需求跟著改變,當然也會改變權力結構。

印度古瓦哈提市的農夫正在耕作。(美聯社)
耕種是一種非常吃體力的生產模式。(資料照,美聯社)

人的權力幅度一直來自於生產力,生產力大的人獲得相對高的權力,社會產出才會最大化(當然社會也會給予生產力大的人更多獎勵,鼓勵其他人貢獻更多生產力)。女權提升事實上來自於工業化後生產機械的發達,讓生產者不用再比體能。把女權提升當成某些聰明人提倡某些理念才有所成,根本是搞錯方向。

近年來有一群男人,看到以前的男人可以對女人為所欲為,開始痛恨人類拋棄了女人三從四德的美好傳統,搞到自己活得像女人的狗──甚至想當人家的狗人家還不要,然後就覺得一切都是那些提倡女權的人的錯。這就是完全搞不清楚「時代變了」,這種人通常會覺得如果可以嘴砲嘴贏那些提倡女權的女權大師,就可以恢復過去男尊女卑的美好,結果就變成網路上的仇女份子。

女權和仇女的共利結構

不過女權份子也樂得有這些仇女份子出現,因為仇女理論剛好把女權提升的結果都歸功給他們,在一造努力譴責對方是「元兇」,另一造發現這個指控剛好可以證明自己的「功績」,看似仇深似海的兩邊,其實表演了一場套招比賽,把根本與他們無關的社會變化──女權提升,講得好像真的都是靠他們三言兩語發生的。

當然這種「嘴砲割稻尾」的情況,也不只發生在「女性地位」上,經濟學家湯瑪斯.索威爾(Thomas Sowell)在他的著作《謬誤與真相:保守派經濟學家如何戳破執政者的美好謊言》(Economic Facts and Fallacies, 2nd edition )裡,列舉許多類似的例子,當然其中更多玩收割的,都是政府組織。 (相關報導: 風評:出征張鈞甯,蔡英文管得住綠營網軍? 更多文章

美國二戰時的女飛官。(取自影片)
美國二戰時的女飛官,慘烈的兩次世界大戰讓各國過度動員,連女性都得上戰場。(取自影片)

其實「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不管我們要改善女生、少數民族或其他弱勢的地位,整個社會都要付出足夠的代價,不可能靠大家「集氣發揮善念」,所需的成本和資源就會從天而降。在台灣本土疫情爆發前,少子化是最熱門的話題之一。但少子化問題,其實就是資源不夠卻去硬搞一些「人權政策」造成社會集體反撲的現象。

因為你,我們得以前進,你的支持是我們的動力
更多文章
9月份重要新規》五倍券開放登記、低利保單紓困貸款最後倒數…7項措施一次看
蘇育平觀點:阿富汗曾經是佛教與伊斯蘭教對決350年的核心戰場
汪志雄觀點:無知正在侵蝕我們的未來
謝錦芳專欄:全台百萬空屋何處去
劉國忠觀點:由美國利益看阿富汗變局與台灣的未來
觀點投書:歐盟一面倒呼應立陶宛?媒體不曾讓您認識的真相
觀點投書:核四公投!你投政治還是投科學
觀點投書:換湯不換藥?英系持續黑化
觀點投書:因人設「都」很小題大作
觀點投書:贏得尊重比贏得選舉更重要
觀點投書:踏上夢想之路,跪著也要走完—舞出自信,舞出未來
陳玉慧小說選:世事難料,寂寞是必要的調味品
「條子鴿」過往經歷遭打臉 寶瓶文化道歉:即起下架、無條件退書
香港大抓捕》支聯會與鄒幸彤等人被控違反《香港國安法》 開審,全部不准保釋
璨樹颱風來勢洶洶 南、東、北部作戰區全都一級開設因應
雙北12日停班停課!璨樹暴風圈入夜壟罩北台灣 
1230公里全線連通,爭議跨越國界!歐洲「北溪2號」天然氣管線宣布完工
高雄市社福支出成長15% 每位市民享1.07萬社會福利
趕上串流影音風潮 電視電影跨界團隊成軍
黃偉哲祝賀李安榮獲總統文化獎 李安秒回復:想念家鄉
金曲歌王許富凱開金嗓 線上直播為高雄小農讚聲
轉爐石粒料3D特性 打造道路鋪面卓越品質
防水閘門抗淹水 高市水利局持續接受申請
高雄健康城市調查交通安全表現突出 交通局:讓交通安全成為城市文化
「人家施捨什麼就打什麼」 柯文哲轟中央:疫苗政策根本沒科學根據
推派「學姊」黃瀞瑩角逐新北市長?柯文哲:怎麼有這麼驚悚的消息
駐美代表處更名台灣?學者直言意義不大:後果將由台灣國軍及人民承擔
歷史新新聞》辜汪會談到底有沒有九二共識?重回28年前的新加坡會談現場
疫苗議題隔空交鋒 柯文哲要蘇貞昌小心一點:最好注意百姓在講什麼
幕後》比Delta更恐怖的關鍵字 鄭文燦風聲鶴唳打阿哥保位戰
幕後》基隆接班卡卡的 林佳龍出手喬林右昌、蔡適應
為什麼吃藥不能配葡萄柚?藥師:這些食物也要小心
臺北藝術節《新人類計劃:明日人》 以魔術打造線上交流新體驗
「2021臺北生技獎」獲獎名單 隆重揭曉 首屆跨域金獎由AI新創公司勝出
世界宗教博物館20周年系列特展 「愛如花如種」9/11線上開展
高雄唯一!中嘉寬頻慶聯港都 榮獲2021年台灣家扶基金會【全國扶幼楷模】殊榮
等不到莫德納第2劑能否混打BNT?指揮中心曝可行性
松山區國中生染Alpha病毒 柯文哲宣告危機解除:殘陽個案傳染力低
駐美代表處將正名台灣?趙少康揭隱憂:更名很爽,但要有國安應對戰略
幾內亞軍事政變》過去孤注一擲投資,中國如今措手不及
疫苗最新接種32.5萬劑,創單日次高!莫德納尚未到貨,指揮中心:將研議混打BNT
女網友打完AZ,全身痛到像被車子撞!25小時還在燒,沒人照顧她哭喊:出事也沒人知
連勝文大秀霹靂舞!16秒影片曝光 網驚:怎麼變那麼瘦
BNT疫苗上線了!3類民眾可預約 高端開放登記第2劑
博恩接種AZ疫苗後暈倒!下巴撞地縫5針 自曝觸犯3項接種禁忌
美國副總統前腳剛走,中國外長緊接來訪,東南亞成為美中競技場
感染源不明!松山區國中生病毒定序出爐 指揮中心:研判已感染多時
顧爾德專欄:拜登與習近平通話並沒有出賣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