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政變》軍頭們這次的政敵不是翁山蘇姬,而是網路原生「Z世代」

2021-02-19 07:40

? 人氣

軍隊有自己的銀行、學校和醫院。從長遠來看,他們可以利用這種不對稱性做出對自己有利的行動。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憤怒是不夠的

政治學家敏津 (Min Zin) 14歲時參加了1988年的抗議活動,後來流亡國外,現在是一名緬甸局勢分析師。

他最近對《紐約時報》說:「單靠公眾壓力無法實現真正的政治轉型。如果沒有一個經過深思熟慮的戰略來實現具體目標,我們遲早還是會遭到壓迫,處於某種形式的軍事統治之下。」

目前軍方還沒有讓步的跡象。因此,示威者能否長期堅持下去至關重要。緬甸的其他觀察家出於安全考慮,在匿名的情況下告訴德國之聲,這次抗議運動成功的決定性在於組織和協調。

過去兩周,民眾因為憤怒而上街,然而,這樣的情緒最終會疲乏。抗議者將需要一個長期戰略。運動領導人和示威者應該計劃好休息時間,而不影響運動的勢頭。

緬甸民主的未來發展

近年來,國內外對緬甸民主的期望被誇大,特別是在翁山蘇姬身上,過去她被國外的支持者視為人權偶像,然後因為在驅逐羅興亞人問題上的消極立場而失去了光環。

在緬甸國內,人們仍稱她為「蘇媽媽」。盡管翁山蘇姬在擔任國務委員的5年期間的政治記錄非常複雜,她仍被許多人視為是國家的救星,

翁山蘇姬所屬的民盟在和平進程和消除貧困方面沒有取得任何進展。若她是緬甸問題解決之道的觀念不變,可能會阻礙緬甸得到更好的治理。

在緬甸,政治現實還包括在未來的任何政治進程中與無所不能的軍方合作,而不是反對他們。想到把軍隊從政治中排除的要求可能會使軍方以暴力回應。

然而,緬甸有可能採取實用主義。新冠疫情危機已經顯示,緬甸的團結力量是強大的,而且民間社會的行動者可以在軍方和民盟的舊時代精英之外樹立新的政治推動力。

正如緬甸的一位觀察家對德國之聲所說,緬甸正面臨著另一場政治馬拉松。而馬拉松既要有長遠的戰略,也要有保存實力的智慧。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