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錫星觀點:緬甸政變的前因後果

2021-02-12 07:00

? 人氣

支持翁山蘇姬的抗議者7日在仰光發動大規模抗議,反對軍方發動政變,並且要求立即釋放翁山蘇姬。(美聯社)

支持翁山蘇姬的抗議者7日在仰光發動大規模抗議,反對軍方發動政變,並且要求立即釋放翁山蘇姬。(美聯社)

緬甸民主化進程始於「緬甸恢復法律與秩序委員會」(SLORC)政府後期,即「和平與發展委員會」時期。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緬甸政府民主轉型是自上而下的。1988年,緬甸軍隊在國家經歷數月政局動盪後接管國家政權,同時廢除了原有憲法。1993年,軍政府開始召集國民大會,啟動制憲進程。2003年8月30日,緬甸總理Khin Nyunt(與翁山蘇姬的關係很好,是西方認可的改革派)提出「七步走民主路線圖」,意要帶領緬甸邁向民主,實現民族和解。第一步:恢復自1996年就被軍政權束之高閣的制憲國民大會;第二步:大會召開後,採取必要程式,建立真正、有紀律性的民主國家;第三步:草擬新憲法;第四步:公民表決以通過新憲法;第五步:舉行自由與公正的人民議會(Pyithu Hluttaw)選舉;第六步:召開人民議會;第七步:由人民議會議員組成政府和其它中央機構的軸心,並推選出國家領袖,共同創造一個先進、發展和民主的國家。2003年8月,軍政府宣佈旨在實現民族和解、推進民主進程的七點民主路線圖計畫,2004年恢復中斷8年的制憲國民大會。2007年,制憲國民大會完成使命。2008年,全民公決通過《緬甸聯邦共和國憲法》即如今的憲法。

變革的動力來自將軍們內心長期的焦慮。在經過失敗的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和軍隊權貴資本主義後,當局越發意識到曾經富甲一方的國家在他們手裡已經遠遠落在了鄰國後面。

緬甸首都奈比都街上的軍人(AP)
緬甸發生軍事政變後,首都奈比都街上的軍人。(AP)

真正改革的是在「鞏發黨」(USDP)登盛總統(原是軍內第4號人物)的領導下推進的。他參與了完成七步走民主路線圖的最後階段。2010年6月2日,軍方1993年成立的「聯邦鞏固與發展協會」在緬甸聯邦選舉委員會以「聯邦鞏固與發展黨」(簡稱「鞏發黨」USDP)註冊為政黨。因為登盛是「鞏發黨」主席,所以理所當然當選總統。

2010年軍轉民的「鞏發黨」獲得勝利,在它執政的登盛政府5年任內期,業績可欽可點:民主化有進展;工作效率高;經濟發展快,尤其是登盛總統犧牲了中國的投資利益,叫停「密松水電項目」,取得美國的歡心,換來歐巴馬訪緬。歐巴馬政府聲稱,不費一槍一砲,就讓緬甸實現民主,並把緬甸作為東南亞國家實現民主轉型的典範。緬美關係熱了一陣。

2020年選舉,鞏發黨滿以為,人們會對業績進行比較,把選票投給自己,贏得體面的選票。從去年年初開始,鞏發黨(USDP)主席就不厭其煩地告訴人們:「鞏發黨(USDP)的領導圈裡人才濟濟且德高望重,人們投票時要認人,不要只認黨。」但還是輸給了翁山蘇姬領導的全國民主聯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