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黃河、長江,只有腳下的土地…龍應台《大武山下》帶你找回心中的村落

2020-12-10 08:10

? 人氣

龍應台說「文學帶給人的是一顆敏銳的心靈。」(作者提供)

龍應台說「文學帶給人的是一顆敏銳的心靈。」(作者提供)

台東場是本次新書分享會唯一一場東部的場次,龍應台提及這一次的系列活動,雖然都是談《大武山下》這本書,但她會針對每一個地方設計不同的主題。今天,她首先要談的是一本書的「編輯」。編輯與校對其實是一件高度專業的事情,龍應台以書中提及的大武溪的支流分布為例,時報的編輯團隊在校對後期發現了書中對於支流匯流處的描述與實際狀況有所出入,而與她有了一連串的討論,幾經查證,最後才有了讀者手中「既精準又正確」的文字。對於讀者來說,那可能只是十五萬字中短短的十幾字,但對於作者與編輯來說,每一個字都如履薄冰,需要再三斟酌。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一段永無止盡且追求精準的過程

因此,寫作與編輯常常也是一段永無止盡且追求精準的過程,在為台東場演講做準備的龍應台,這次發現了書中另一個需要修訂的地方。「烏頭翁」是台東的「縣鳥」,在查閱資料的過程中,龍應台發現「烏頭翁」的數量遠遠少於「白頭翁」,甚至瀕臨絕種,因此書中有一段描述提及:「這年頭,白頭翁都變成烏頭翁了。」相較於現實狀況,應該要說是:「這年頭,烏頭翁都變成白頭翁了。」才比較合理。對龍應台來說,小說雖是虛構的文類,不過資訊與邏輯的正確性,卻應該比照散文或評論,特別是這樣一本以土地為素材而寫成的書,追求精準是唯一的標準。

生命中的第一幅地圖

接著,龍應台秀出在《大武山下》這本書給讀者最大的驚喜之一-一幅由她親筆手繪的小鎮地圖。這幅地圖虛實交錯,看似以潮州小鎮實際的輪廓描繪而成,但仔細閱讀細節,小說裡虛構的場景在擬真的空間中,打開了某種無邊際的想像力,像是真的可以憑著這幅「文學地圖」,出入於現實與虛構兩個世界。「地圖」彷彿是一種具有魔力的物件,也像是一把鑰匙,可以通往一個未知的世界。

《大武山下》所收錄的龍應台手繪地圖。(作者提供)
《大武山下》所收錄的龍應台手繪地圖。(作者提供)

關於「地圖」,龍應台有一個印象特別深刻的事,那時她人在德國,六歲的安德烈第一天上小學,回到家時從書包裡拿出一幅地圖,說是第一天老師交待他們要閱讀的東西。在安德烈攤開地圖前,龍應台都以為那會是一幅世界地圖,或者至少是一幅歐洲地圖、德國地圖,但萬萬沒想到,安德烈攤開的是一幅當時他們居住的那個只有一萬八千人居住的村落的地圖。

母子兩人,趴在那幅地圖前,開始指認起日常生活的種種細節,常常去抓魚的那條小溪在哪裡?周末爸媽常帶他去逛的那條街又在哪裡?這些再熟悉不過的立體空間轉化成一張平面地圖的時候,突然覺得自己跟每天生活的那片土地又靠近了一些些。這個經驗讓龍應台十分震撼,因為在她的求學經驗裡,小時候所被教導的地圖從來不是那幅會標示出濁水溪、大武溪在哪裡的地圖,而是另外一幅標記著長白山、黃河與長江的地圖。這件事彷彿在龍應台的心中埋下了一個伏筆,於是在好多年後的今天,她寫了一部談台灣土地的小說,並為這本書畫下一個小鎮地圖,希望讀者也能夠因此與這本書中所描繪的那片土地,多靠近一點。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