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易叡專文:現代十日談─老調重彈抑或中年覺醒?

2020-12-16 05:10

? 人氣

華爾街上一位戴著口罩的行人。(AP)

華爾街上一位戴著口罩的行人。(AP)

天翻地覆的2020年,許多事件的發生使人措手不及。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白熱化的中美貿易戰和反送中運動仍未止息,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武漢肺炎)讓人根本來不及回神。從武漢爆發的肺炎疫情很快便橫掃歐美,隨之而來的是東京奧運取消、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運動,接著是籠罩著詭譎氣氛的,2個老白男的美國總統大位對決。身在硝煙充塞的香港,容貌不再的東方之珠頓時成為2個極權政府角力的籌碼。在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裡,我們好像只能被動決定自己的去路。

身為研究精神醫學史的學徒,在其他領域面前總有諸多顧忌,從不認為自己有資格評論傳染病的大流行。但這場世紀之疫爆發不到2、3個月,卻讓所有人都捲進這個漩渦。工作停擺、行動受限,一夕之間翻轉的生活方式挑戰著我們的世界觀。肺炎的風暴也掃到了同是歷史學者的提摩希‧史奈德。他以不到半年的時間完成了《重病的美國》這部小書,大膽地為病入膏肓的社會提供藥石,跨越了撰史者往往不敢妄踩的界線。

史奈德是一位研究中、東歐史,和納粹集中營和大屠殺的歷史學者,在歐美各大學執教多年。但是華文讀者對他的認識,應該來自於另一本同樣義正辭嚴的《暴政》(On Tyranny)。對自己身處社會的犀利觀察,旁徵自史家長年對極權政治的分析經驗,用簡短的篇幅解構了醜行不斷的川普(Donald Trump)政府。雖然學術界同行對這本書的組織散亂批評毫不客氣,卻不減這本武林秘笈的暢銷程度。原因很簡單,史奈德的計畫並非撰史,而是提供有歷史縱深的未來指引。

美國總統川普(AP)
美國總統川普(AP)

《重病的美國》也是如此。但不同於《暴政》的是,本書不但提綱挈領,更從作者自身的體感經驗出發,從他在客居維也納時得到闌尾炎併發肝膿瘍的住院經驗開始,勾連自己青少年時期的止痛回憶,再擴大到家鄉美國特定地區千瘡百孔的照顧系統,人們只能在忍痛和濫用類鴉片藥物之間無奈選擇,最後批判聯邦政府在針對新冠肺炎防疫政策上的毫無作為。生動的「病人誌」式書寫,好比14世紀薄伽丘寫下的《十日談》:除了記載疾病,也刻畫當時的社會面貌。史家藉由動彈不得的身體感,首先拋出「何謂自由」的大問,然後以4個篇章逐步解析醫療為基本人權、自由的相連真諦、真相的重要,最後呼籲必須把解方交還給醫療專業。

史奈德首先拋出對自由的質疑,讓人不難聯想到50年代以降,醫療社會學者對於「病患角色」(sick role)權利義務不斷修正的定義。早期的帕森斯(Talcott Parsons)認為:病患享有離開尋常社會位階,包含工作崗位的權利,卻也負有相信醫療專業,讓自己好轉的義務。後來則有桃樂絲.波特(Dorothy Porter)用「健康公民權(health citizenship)」的框架,描繪逐漸脫離床邊現場的醫療事業,在加入國家角色之後重塑的醫病關係。半世紀過去了,病患角色在醫療技術的精進、醫病關係的重構、社會福利政策,乃至於書中強調的,著重競爭關係的醫療商品化和私人保險制度和之下,已經變得相當不同。相對而言,國家扮演的角色則更吃重。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