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通過新住民基本法,臺灣會更好

2020-11-14 05:30

? 人氣

作者認為,應透過設立一統合的行政委員會與「基本法」之法條保障新住民,鼓勵他們參與公共事務,才能為臺灣創造友善的移民環境。(資料照,新北市立圖書館提供)

作者認為,應透過設立一統合的行政委員會與「基本法」之法條保障新住民,鼓勵他們參與公共事務,才能為臺灣創造友善的移民環境。(資料照,新北市立圖書館提供)

在臺灣,有愈來愈多來自不同地區的「新成員」加入我們。不僅因「移民鎖鏈」所帶來的人口數量往上攀升,還有更多的移民第二代、移民第三代在這片土地上長大。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臺灣為成為「友善的移民國家」推出相當豐富且實用的資源;然而,這些管道是否廣泛地觸及到新住民們以供使用?又或是這些立意良善的「歡迎禮包」其實只淪為味如嚼蠟的廣告平台?

「你是哪裡人?」

縱使新移民的人口數不斷成長,但當地的臺灣人真的把他們當成自己人嗎?「那個外國來的」、「她媽媽不是臺灣人」,在日常中,我們是不是常以這樣的身分標籤對新住民、新二代切割?

我國政府為照顧新住民,在政策的討論上持開放友善的態度,在計劃的設計中也照料到多面向的服務;與此同時,也積極打造名為「多元平等國家」的招牌。

然而,「多元文化」似乎仍未走入臺灣的社會中。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2010)在一為新移民照顧輔導措施之比較研究中提及,當地居民與新移民的互動間,仍是存在著社會偏見與歧視。

再以109年移民署所舉辦之「新住民在臺灣的故事—文章/短片」投稿比賽為例,其活動宗旨為「讓社會大眾能看見新住民的能力與自信力量」,但短片之點閱率卻間接反映出社會「大眾」並沒有看見新住民在臺灣的故事。

適應過程很迷惘,政府還能怎麼幫?

因配偶身分歸化我國國籍的新住民,不僅對於語言、環境、制度不甚熟悉,所面臨到的挑戰還包含經濟壓力、文化衝擊及家庭照顧等面向。

移民署設立多項的服務資源,然其是否「主動地」讓資訊觸及到新住民們,且是否定期追蹤、了解其生活需求,以照顧這些還在慢慢適應臺灣的新成員們之身心狀況?

雖然臺灣目前設置許多新住民服務窗口,但最了解新住民們生活需求,且最立即給予協助的往往是非營利組織/社團。政府身為母親的角色,卻讓民間團體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如「姐代母職」般,盡力扛起照顧新住民的責任。

為了讓新住民們能方便、舒服地適應臺灣,並建立起對生活環境及國家社會之堅實的信任感,政府在「幫助新住民適應臺灣社會」之議題上,應當再反思還有哪些強化措施來使我們恪守「友善移民國家」的職責。

新住民文化聚落,安心舒適過生活

目前臺灣有越來越多東南亞特色的餐廳、商家,又或是社交藝文場域、信仰中心等等;而如前項提及,部分的新住民可能因經濟能力受限而未能享有安全、充裕的活動空間。

初來乍到、人地生疏,在資源有限、規範不甚熟諳的條件下討生活,著實不易;新住民的生存品質、當地人對其社群形成的對立偏見,抑或是工作權之天花板,是否會一直淪為被遺忘的議題?

此外,臺灣是多麼的幸運,能擁有這樣豐富的文化資本。文化的相同性能引起共鳴與認同,而相異點才能凸顯各自的特色,且因為相碰而更令人期待彼此借鏡產出的新發現。

為多元文化之共榮共好,設立新住民文化聚落,成為當地居民認識新成員們的立體書;尊重、包容、友善的行動起點都是從「認識」開始,才有對話、交流的延伸。

基本法的保障,平等不再是想像

建立一更長遠的眼光,移民人口政策實為當前臺灣現況不可忽視之議題;「若是要吸引移民,在落實新住民之權益保障上是否應更加穩固且完善?」各部會目前雖有許多相關的新住民法規,但若能設立一統合的行政委員會與「基本法」之法條保障我們的新成員們,並鼓勵新住民們參與公共事務,才能為臺灣創造友善的移民環境,而不是空唯名副不實的標籤。

政府還有很多需要努力的空間,臺灣人民也需要一同翻轉思維、建構新的社會環境,才能更接近「真多元平等」的目標。

*作者為華語老師。希望臺灣社會能正視新住民的聲音,走向真正的多元文化。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