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時代以後,21世紀是講求非正式規範的時代:《跨越斷層》選摘(1)

2020-11-14 05:10

? 人氣

作者認為,社會秩序的崩解不是對舊時代虛偽價值觀的懷舊、記憶美化或無知,而是具體表現在犯罪、單親孩子、教育品質下降、信賴度降低等各類統計數字上。(示意圖,AP)

作者認為,社會秩序的崩解不是對舊時代虛偽價值觀的懷舊、記憶美化或無知,而是具體表現在犯罪、單親孩子、教育品質下降、信賴度降低等各類統計數字上。(示意圖,AP)

過去半個世紀裡,美國與其他經濟發達國家漸漸步入所謂的「資訊社會」、「資訊時代」或「後工業化時代」。未來學家托弗勒(Alvin Toffler)稱之為「第三波」(the“Third Wave”),將其重要性提升至與人類歷史上前兩個波段相提並論。集體狩獵時代到農業社會為第一波,農業進入工業時代為第二波。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這一改變可以從很多層面來看。在經濟上,服務業逐漸取代製造業成為財富的來源,資訊社會中典型的工人不是在鋼鐵廠或汽車廠工業,而是在銀行、軟體公司、餐廳、大學、社會服務機構等。蘊含在人腦及有智慧的機器內的資訊與智識,日益顯得重要;勞心的工作逐漸取代勞力的工作。進步的科技使資訊得以低成本輕鬆跨國流通,促成全球化生產的趨勢。電視、收音機、傳真機、電子郵件等快捷通訊更打破了長久形成的文化藩籬。

現代人最珍視的兩樣東西—自由與平等,都因資訊經濟而更豐富。選擇的自由幾乎可以爆增來形容,不論是有線電視頻道、低成本購物點、網際網路上的朋友都給人無數的選擇。各種傳統層級逐漸不符需求而紛紛瓦解,那些龐大僵化的官僚體系不能再以各種規定或威脅的方式控制一切,因為現代的知識經濟讓人們因掌控資訊而更有能力。在企業界,IBM與美國電報電話公司(AT&T)逐漸被更輕薄短小的競爭者追趕過去,而政治界,蘇聯與東德也因無能再控制更有知識的人民而瓦解。

論者幾乎無不禮讚資訊社會的來臨,吉爾德(George Gilder)、金瑞契(Newt Gingrich)、高爾(Al Gore)、托弗勒與海蒂(Alvin and Heidi Toffler)、尼哥拉龐帝(Nicholas Negroponte)等人雖是政治立場互異,卻一致認為這項改變有利經濟繁榮。有利民主自由,總之對社會整體是好的。資訊社會當然有很多優點,但結果毫無例外都是正面的嗎?

談到資訊時代,人們立刻聯想到一九九○年代出現的網際網路,事實上,告別工業時代的年代可以追溯到更早。一九三○、一九四○年前美國製造業重鎮產業開始空洞化(deindustrialization),其他工業國家也逐步走出以製造業為重心的經濟;然而,這段期間(大概是一九六○年代中到一九九○年代初),多數工業化國家也出現社會情勢嚴重惡化的問題。犯罪與社會脫序行為攀升,導致富國的貧民區幾乎不適人居。親屬的社會連繫功能在過去兩百年逐漸降低,但在二十世紀後半更是急速遞減。日本與多數歐洲國家的生育率降到極低,若不增加移民,到下世紀人口將呈負成長,結婚與生育的人愈來愈少、離婚率大幅提高、非婚生子愈來愈普遍(美國每三個孩子就有一個,北歐更高達半數)。最後,人們對機構的信賴與信心也是一九四○年來逐步走低。一九五○年代歐美大多數人對政府與人們有信心,到一九九○年代初卻只剩極少數的人。人與人的交往方式也產生改變,雖無證據顯示人際連繫減少,但連繫的方式顯然變得較短暫、脆弱且範圍較小。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