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劍虹觀點:聯合國創立75周年—談中華民國的歷史地位

2020-10-24 06:50

? 人氣

1945年6月26日,前往舊金山簽署《聯合國憲章》的九名中華民國代表合影留念,由左到右分別為施肇基、胡霖、董必武、顧維鈞、宋子文、王寵惠、吳貽芳、李璜與張君勱。(照片來源:聯合國官方網站,許劍虹提供)

1945年6月26日,前往舊金山簽署《聯合國憲章》的九名中華民國代表合影留念,由左到右分別為施肇基、胡霖、董必武、顧維鈞、宋子文、王寵惠、吳貽芳、李璜與張君勱。(照片來源:聯合國官方網站,許劍虹提供)

10月24日是世界聯合國日,也是《聯合國憲章》生效75周年的紀念日,而中華民國正好是聯合國的創始會員國,今天我們就來談談中華民國與聯合國的歷史淵源。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地位,包括五大常任理事國和一般會員國地位都在1971年10月25日為中共所取代,所以讓中華民國重返聯合國長年來都是藍綠兩黨的「最大公約數」。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尤其最近美國對中共的態度越來越強硬,筆者認識的一群中國國民黨愛國青年正在利用當前對台灣有利的國際局勢,推動名為「ROCUN 返聯特攻隊」的中華民國返聯運動。在這裡筆者要向他們表達敬意,因為這件事情的成功非常渺茫,但還有一批年紀比我小的青年國民黨員在推動這件事情,表示泛藍陣營中還有一群熱愛自由民主的理想主義者,值得大家好好支持鼓勵。

當然在討論中華民國與聯合國的關係以前,我們還是要討論中華民國究竟是如何進入聯合國的?何以得到四強地位?美蘇英等前三大巨頭,如何看待中華民國這第四大巨頭的,乃至於中華民國對聯合國的功過有哪些。瞭解過去中華民國在聯合國內扮演的角色,還有世人如何看待中華民國這件事情,才能評估我們未來重返聯合國的運動會遇到哪些阻礙。

羅斯福與邱吉爾簽署《大西洋憲章》,兩人的關係顯然沒有照片上看來那麼友善,因為美國打造新世界的理想,有一半是衝著大英帝國來的。(照片來源:帝國戰爭博物館,許劍虹提供)
羅斯福與邱吉爾簽署《大西洋憲章》,兩人的關係顯然沒有照片上看來那麼友善,因為美國打造新世界的理想,有一半是衝著大英帝國來的。(照片來源:帝國戰爭博物館,許劍虹提供)

以美式民主改變世界

關於中華民國為何會進入聯合國,並且成為同盟國四巨頭的原因,其實筆者過去好幾篇文章已經談論過,最主要的原因來自美國的參戰。其實不只中華民國成為聯合國四強的構想來自於美國,整個聯合國的構想都是由羅斯福總統提出,目的是取代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開始就表現失能,無法阻止日本、義大利還有德國發起侵略戰爭的國際聯盟(League of Nations)。

羅斯福認為國際聯盟失敗的一大原因,來自於美國的孤立主義阻止美國積極介入國際事務,所以美國沒有辦法參加國際聯盟。因為美國沒有參加國際聯盟,英法領導下的國際聯盟完全無力阻止軍國主義和納粹主義的蠢蠢欲動。為了避免二戰悲劇再度發生,羅斯福不只希望聯合國成為一個集體安全組織,而且還必須要是一個推廣美式民主價值的集體安全組織。

而《聯合國憲章》的基礎,就來自於1941年8月13日在美國海軍奧古斯塔號(USS Augusta)重巡洋艦上簽署的《大西洋憲章》,簽署者只有兩人,分別為羅斯福與邱吉爾。此刻距離珍珠港事變還有快四個月,美國尚未介入第二次世界大戰,顯見羅斯福總統改變世界格局的企圖心相當強烈。整體而言,《大西洋憲章》是以威爾遜總統的「民族自決」為原型設計的。

所以反對侵略與擴張,「尊重所有民族選擇他們願意生活於其下的政府形式之權利」便是《大西洋憲章》的核心價值。這一點符合美國與英國的共同利益,因為1941年8月當下,試圖以武力侵略為手段改變全球秩序的兩個國家分別為德國和日本。德國是英國的敵人,日本則正在與蔣中正領導的國民政府交戰,所以《大西洋憲章》當然也符合中華民國的利益。

喜歡這篇文章嗎?

許劍虹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