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劍虹觀點:聯合國創立75周年—談中華民國的歷史地位

2020-10-24 06:50

? 人氣

隨即美國和中華民國聯手對蘇聯、中共還有北韓展開報復,於1952年2月1日通過聯合國大會第505號決議-,即所謂的「控蘇案」。聯合國大會第505號決議,不只明確將支持北韓南侵的蘇聯定位為侵略者,還將中華人民共和國視為蘇聯扶持的第二個滿洲國。由於「控蘇案」還涉及了《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的廢除,所以蒙古人民共和國還在中華民國的抵制下,硬是拖到1961年才進入聯合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聯合國大會第505號決議標誌著中華民國在外交場合上取得的一大勝利,接下來直到韓戰結束為止,蔣廷黻在聯合國內確實渡過一段如魚得水的日子。不過投票前一天的11月29日,人在安理會聽完的伍修權在聽完蔣廷黻的發言後,只丟下了一句「他沒有資格代表中國,他發言用的不是中文,所以無權代表中國」的話。此一對蔣廷黻只說英文的指控,看似偏離主題,卻結結實實擊中了中華民國的要害。

蔣廷黻為中國有名的歷史學家,因為留學美國的關係英語十分流利,後來受到國民政府延攬成為外交官。他與那個年代的中國外交官一樣,十分擅長與西方國家打交道,卻也因此吃了大虧。(照片來源:Oberlin Archives,許劍虹提供)
蔣廷黻為中國有名的歷史學家,因為留學美國的關係英語十分流利,後來受到國民政府延攬成為外交官。他與那個年代的中國外交官一樣,十分擅長與西方國家打交道,卻也因此吃了大虧。(照片來源:Oberlin Archives,許劍虹提供)

聯合國的「量變到質變」

共產主義陣營有一個著名的政治用語,即「量變到質變」,那就是透過改變一個政治團體內部的組成結構,將該團體的屬性從原先的反共轉變為親共。而二戰結束的50到60年代,正好是亞洲與非洲等殖民地擺脫歐洲殖民母國獨立的時代,蘇聯與中共完全有辦法透過爭取這些新型國家參加聯合國,來推動聯合國「從量變到質變」的改變,促成「中國代表權」的易手。

從「控蘇案」成功到1954年「一二三自由日」這短短兩年不到的時間,正是中華民國在聯合國裡最風光的日子,蔣中正雖然不能派遣國軍到朝鮮半島與聯合國軍並肩作戰,伺機爭取機會反攻大陸,卻還是能以派遣翻譯人員協助聯合國軍審問中共戰俘的方式參加戰鬥。前中華民國駐南非大使陸以正和前《中央日報》社長黃天才,都是由中華民國派赴朝鮮半島的聯合國翻譯官。

這些翻譯人員的最大功勞,就是促成14,000名中共戰俘選擇來到台灣,成為著名的韓戰反共義士。由於反共義士們是在1954年1月23日來到台灣,這天一度成為聯合國官方承認的「一二三世界自由日」。由中華民國、大韓民國以及菲律賓共和國聯手創建的反共組織亞洲人民反共聯盟(Asian Peoples' Anti-Communist League),也順勢成為美國在亞洲抵禦共產主義擴張的一大政治平台。

此刻的國際局勢對中華民國,稱得上是可以用空前有利來形容,因為英國和法國不只在朝鮮半島對抗中共,還要在馬來亞與越南壓制共產革命。顯見蘇聯試圖透過赤化新興獨立國家的方式,在聯合國內增加支持共產主義國家的票數。急需美國援助的法國,改變了原先想與中共和解的立場,成為中華民國的反共盟友。中央情報局(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則以台北為基地,支援越南法軍圍剿胡志明的叛軍。

喜歡這篇文章嗎?

許劍虹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