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抖內直播主的時代,單身老榮民都如何排遣寂寞?揭「紅包場文化」背後的老兵故事

2020-07-14 16:41

? 人氣

電視劇《一把青》劇照(圖/取自方格子)

電視劇《一把青》劇照(圖/取自方格子)

當臺北市的鬧區西門町一帶華燈四起的時分,夜巴黎舞廳的樓梯上便響起了一陣雜沓的高跟鞋聲,由金大班領隊,身後跟著十來個打扮得衣著入時的舞孃,綽綽約約的登上了舞廳的二樓來,才到樓門口,金大班便看見夜巴黎的經理童得懷從裏面竄了出來,一臉急得焦黃,搓手搓腳的朝她嚷道: 「金大班,你們一餐飯下來,天都快亮嘍。客人們等不住,有幾位早走掉啦。」 

「喲,急什麼,這不是都來了嗎?」金大班笑盈盈的答道:「小姐們孝敬我,個個爭著和我喝雙杯,我敢不生受她們的嗎?」金大班穿了一件黑紗金絲相間的緊身旗袍,一個大道士髻梳得烏光水滑的高聳在頭頂上;耳墜、項鍊、手串、髮針,金碧輝煌的掛滿了一身,她臉上早已酒意盎然,連眼皮蓋都泛了紅。

── 白先勇〈金大班的最後一夜〉

六月的聯合文學新書,我讀了《迴盪在西門町的歌聲:紅包歌星的故事》。起初會對西門町歌舞廳有所認識和興趣,其實全都因為白先勇的《臺北人》,永遠不老、穿著一身蟬翼紗的素白旗袍、淺淺笑著連眼角兒也不肯皺一下的尹雪艷,以及刀子嘴豆腐心、宛如玉觀音在苦海普渡眾生的金大班。同樣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一把青〉改編成電視劇後連俞涵飾演的朱青,郭軫之死讓她性情大變,來台後雖然不是在西門町、但也在軍樂隊賣唱賣笑。這些女子各個妖嬈美麗、八面玲瓏、深諳世事,懷藏數不盡的故事與滄桑,即使身為女性也為之傾倒著迷。

然而翻開《迴盪在西門町的歌聲》,我才發現自己根本搞錯了,雖然表演經常歌舞一體,但歌廳和舞廳其實是不一樣的。簡單而言,舞廳規定十八歲以下不得入場,歌廳則是老少咸宜的。或許因為歌廳在大眾觀念和媒體渲染下經常被誤會成情色場所,所以書中多次以緬懷昔日美好的語氣大力強調:傳統歌廳非常重視旗下歌手的聲樂歌藝才華,許多歌手甚至紅到日本、東南亞;歌手也自律甚嚴、不斷自我精進,維持極佳的風評形象;當時的賓客也都穿戴整齊、斯文有禮,充分表現良好教養。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這就要追溯起歌廳的歷史。民國五十年第一家正式成立的歌廳「國之賓」,場地寬敞裝潢豪華,耗資千萬進口高級音響和舞台燈光,並請來精湛的樂隊老師、從電視節目「群星會」走紅的名歌星,每天高朋滿座。

幾年後西門町又陸續新開了幾家規模相仿的豪華大型歌廳,各有專屬歌星、王牌、鎮店之寶。當時的主要客群是大陸籍的在職或退休人士,聚集在歌廳既是同鄉袍澤會,也是消磨時光、互相打氣。作為高級休閒場所,歸國華僑或宴客後也經常到歌廳、西餐廳欣賞歌星演唱老歌,重溫三○年代上海十里洋場的情景和感覺。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