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俊毅觀點:公眾利益與企業私利的衝突與矛盾

2017-05-11 07:10

? 人氣

作者以匯率為例,舉出商人的利益常常衝擊公共利益,圖為中央銀行總裁彭淮南。(資料照,陳明仁攝)

作者以匯率為例,舉出商人的利益常常衝擊公共利益,圖為中央銀行總裁彭淮南。(資料照,陳明仁攝)

筆者每次前往實體書店參考坊間最新出版的財務金融類或是經濟類叢書時,總是令筆者感到困擾的是,大多數的實體書店多是把「投資類、商業類、經營類、經濟類」等書籍,統一分類在所謂的財經類叢書;這樣的分類,在一般民眾的認知中,或許認為經濟類與商業類是同一屬性區塊;以廣義的定義來說,此種簡化性分類,更可說是方便一般民眾進行書籍搜尋的方式,然而對有鑽研過經濟學領域的人來說,經營商業類叢書與經濟類叢書,某種程度上來說是不同的領域,更應該被細分成兩大類別。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舉筆者自身為例,筆者長年專注在總體經濟的學術領域,並已從事相關研究工作近20年時間,其中對於市場如何運作、市場機制為何常常失靈、政府財政與貨幣政策如何影響經濟和市場運作等課題,除了具有一定的嫻熟度外,亦同時搭配專業的學理基礎,來針對市場運作與機制進行判斷、分析與評論;然相較於筆者的經濟學研究領域,在商業市場中、舉凡有關新產品研發、市場行銷、通路開拓和員工管理等區塊而言,卻有一定程度上的差異,亦可說研究領域是差之毫釐,失之千里。 

 相同的道理,筆者也深信多數長年在工商企業界的經營者或專業經理人,也多能大方坦承經營者或經理人絕非萬能,在隔行如隔山的領域中,也多無法以專才自居。因為成功的商業經營者,一定是對於經營公司和自家產品在市場上的優勢瞭若指掌;不過也正因為此等人才在市場經營上的優勢,造成多數經營者會產生很難避免的一種迷思,那就是認為經營者自身是無所不能的,更可能衍生出商業經營者,自信其自身對複雜的總體經濟運作,有著十足的掌握能力,亦經常發生會擴大到認為對自己公司或產業界有益的政策,理應就會對國家或普羅大眾受惠;然殊不知,這已經走入不知何為總體經濟政策與何為產業政策的思維中,企業經營者此種的思維模式,對於國家的整體經濟政策絕對是危險的,更是執政當局所應極度避免的。

如果大多數的企業經營者持有這樣的迷思,筆者主張只要不影響到公眾利益或實體經濟,那多是無傷大雅的。不過以近年來的現況而言,事實卻非如此,眾多的工商企業經營者,不斷的運作與運用自己在社會各層面的影響力,積極的去遊說各級政府部門官員來制訂對自己公司或產業界有利的政策,筆者認為此係挾公共利益之美名(像是創造新的工作機會或以出走台灣作為談判的籌碼),從事對自己公司或產業界有利益的政策,嚴重者,甚至會損及廣大的公眾利益,此種行為在經濟學上稱為尋租活動(Rent Seeking)。

舉最近發生的例子來說,台幣半年來匯率不停的升值,此升值讓眾多台灣企業主叫苦連天,有些企業經營者更發出對中央銀行出手抑制台幣升值幅度的力道過軟,嚴重感到不滿。在此,筆者要提出一個基礎性的討論前提,那就是一國中央銀行的存在,並不是為了單一的個體、更不是為了單一公司或產業類而服務,中央銀行的設置與存在絕對是因為要捍衛更廣大的公眾利益。假使現代經濟學之父亞當‧史密斯尚存活於世,他看到國家政策係以這種方式在服務產業界時,筆者深信亞當‧史密斯必針對此怪象嗤之以鼻;原因無他,亞當‧史密斯早在1776年撰寫的著作中,即明白的清楚寫道「商人的私利,通常是跟公共利益有所衝突的」。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