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紹煒專欄:從花媽「運量增3.6倍」談評估報告業障重:一切都是假的

2017-04-26 06:30

? 人氣

高雄捷運有輝煌的膨風歷史。(盧逸峰攝)

高雄捷運有輝煌的膨風歷史。(盧逸峰攝)

高雄市長陳菊在立法院舉辦的前瞻建設公聽會上說,若高雄捷運黃線通車可以增加日運量3.6倍到67萬人。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讓運量增3.6倍,所以非作不可囉?

這個數字震撼全場、可歌可泣;因為所有與會爭取建設者幾乎都講不出一個像樣的數字,花媽是唯一例外,堪稱震撼全場;但一個計劃能產生如此龐大效益、產生近乎戲劇性的改變,讓高雄捷運運量一口氣增3.6倍,確實是「可歌可泣」。

陳菊不會無中生有捏造數據,這個數據一定有人作出來,大概就是為了推動黃線作出的評估報告,為了提高強化其效益,算出黃線如果完成通車,可讓現在高雄捷運運量,從每日18萬人增加到67萬人,如此高的效益當然非作不可。

不過,事實上政府對重大建設計劃的規劃與評估─即成本效益分析報告,撇開長期預測原本就容易出現的失準、錯誤不談,其中時常會有不少因政治考量與人為因素影響產生的「門道與巧妙」─高雄捷運就一直是一個典範案例。

高雄捷運膨風史,估97萬人實際18萬人

高雄捷運計劃其實在25年前就提出,比照今日情況,明顯就是蓄意高估效益、低估成本的評估。當時其評估未來高雄市每天的通勤量有500萬人次,其中有10%是屬於捷運乘客─也就是說高雄捷運每天有50萬人次的運量,因此需要興建高運量捷運。而且,牛皮越吹越大:1999年高捷公布BOT申請須知時,其中的運量預測是到2020年,紅橘兩線每日運量可達97萬人次;之後委外作的報告下修,但也達 75.6萬。

結果呢?今年2017年,高雄捷運平均每天運量約18萬人次,相差近N倍。3年後,不知市府要去那裡生出那短缺的80萬人次?

如果要細看,當年的評估其實是蓄意離譜的膨脹運量與效益。依照當年的預估,高雄都會到2020年的都會人口約300萬人,每天產生500萬人次的通勤量,代表的是包括小孩、老人、行動不便者在內的所有人,每天至少要發生1次以上的通勤量,可能嗎?此外,捷運最重要的客源是來自原本搭公車的公車族,但當時高雄每天的公車人口只有20萬人次,與台北當時每天百萬人次的公車族群差距甚遠,這個評估膨風得有點過頭。

當時另外一家歐洲專業廠商對高雄捷運需求的評估,大概只有市府估計的一半不到,其預測是2020年,高雄每日大眾運輸需求為234萬人次,以1成為捷運乘客估,高雄捷運每天運量是23萬,因此,高雄興建中運量即足矣,而中、高運量興建成本的差距是以倍數計。事後來看,這家歐商的預估較實在─即使如此,還是高估實際運量。

類似高估運量與效益也發生在高鐵上;依照政府原預估高鐵通車後每天就能達23.3萬人次,結果只有8.3萬;經過10年努力加上差點破產的折騰,現在終於到每天17萬左右的運量,但與原預估通車即可有的運量還是短少了近3成。

喜歡這篇文章嗎?

呂紹煒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