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接手又臭又累的工作…」一場意外讓他浪子回頭、決心守護家族70年珍貴技藝

2017-04-21 12:31

? 人氣

(圖/風傳媒攝)

(圖/風傳媒攝)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天色微陰,寒風呼嘯,迎著陣陣強風,我們穿進白牆矮房並排的小巷,來到彰化線西鄉的一個純樸小鄉村,穿著褐色羽絨背心,戴著黑框眼鏡,理著短短的平頭,台灣碩果僅存的手工製鼓老闆黃呈豐從工廠裡走出來,熱情地引領我們。

從小在線西長大的他,面對強風亦不低頭,困難在生活中早就習以為常。

(圖/文化銀行提供,廖韻雯攝)
永安製鼓場。(圖/文化銀行提供,廖韻雯攝)

務農不成學製鼓 逆子返家承父業

「線西是風頭水尾的地方,經常有海水倒灌,農作物總是長不好。」黃呈豐說起家裡會從事製鼓業,主要就是因為農業收成不足以維持生計,才另尋出路。

在黃呈豐的爺爺那一代,中國福州的製鼓師傅恰好到台灣來傳授手藝,爺爺便要求他父親跟叔叔去跟師傅學習製鼓。「我爸爸那一代,製鼓真的是家族事業,叔叔、哥哥都在做。」黃呈豐形容當時的情景,是全家大小每天都一起在製鼓廠忙進忙出。

而黃呈豐從小跟在家人身邊就耳濡目染,也打下一些基礎,但長大後爸爸要他接手家業時,他卻很排斥。

「我很討厭牛皮腥味。」由於手工製鼓要從生牛皮的裁切開始,然後經過曬牛皮、燙牛皮等過程才能成鼓面。夏天天氣悶熱時,家裡總是充滿牛皮噁心難聞的腥臭味,讓他很受不了。「爸爸要我繼承我就抵死不從阿,想辦法逃走。」黃呈豐雖然學歷不高,但寧可去工廠做朝九晚五的上班族,也不想接手製鼓這個又臭又累的工作。

直到1983年父親中風倒下,黃呈豐才真正意識到家業必須扛在他肩上的重量。曾經時常流連在外、買醉逃避的他,如今終於收心,回家認真學習製鼓手藝,一肩扛起傳承的使命。

重重工序難 道道是功夫

提起製作工序,黃呈豐不只一次地強調製鼓的繁瑣過程不是外行人一下就能理解。

「首先,必須選用一張好牛皮。」黃呈豐告訴我們,製鼓選用的鼓皮一般分成水牛皮跟黃牛皮兩種,但因黃牛皮較難去毛,現在多用水牛皮。

(圖/文化銀行提供,廖韻雯攝)
製鼓過程中,需將牛皮上多餘的脂肪削掉,並放在太陽底下曬個五天左右,直到牛皮呈現黃白色澤。(圖/文化銀行提供,廖韻雯攝)

「牛皮不是牛肉,越幼齒越好,老牛皮才有韌性。」選好牛皮後,首先要依照不同鼓所需的不同尺寸裁切牛皮,接著要把牛皮拿到熱水裡燙過,再換到冷水裡冷卻。接著把牛皮上多餘的脂肪削掉,並放在太陽底下曬個五天左右,直到牛皮呈現黃白色澤。

(圖/文化銀行提供,廖韻雯攝)
牛皮放到木板上進行削紙,刮去多餘的脂肪。(圖/文化銀行提供,廖韻雯攝)

再來,要鑿洞、穿繩,再放到鼓桶上用機具拴緊,進行繃鼓。「繃鼓是手工製鼓的重頭戲,鼓的音色差異就取決於繃鼓的時候。」黃呈豐說著,便示範了起來,他一邊拿著鼓棒打鼓,一邊調鼓皮的緊度,調完一輪後,竟然整個人站到大鼓上去踩踏!

(圖/文化銀行提供,廖韻雯攝)
(圖/文化銀行提供,廖韻雯攝)
(圖/文化銀行提供,廖韻雯攝)
黃呈豐的動作隨興,像是在鼓面跳舞般自然,但腳下的每一個力道與聲響,都蘊藏著數十年的老功夫。(圖/文化銀行提供,廖韻雯攝)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