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紀宇專欄:從驚天動地到平庸化,恐怖主義的前世今生

2017-04-05 06:30

? 人氣

俄羅斯大城聖彼得堡(Saint Petersburg)3日發生地鐵爆炸案,死傷慘重,民眾哀悼(AP)

俄羅斯大城聖彼得堡(Saint Petersburg)3日發生地鐵爆炸案,死傷慘重,民眾哀悼(AP)

恐怖組織還囂張嗎?儘管「伊斯蘭國」在敘利亞與伊拉克、「博科哈蘭」在奈及利亞都疆域日蹙,「基地」與「神學士」在阿富汗與巴基斯坦也略顯沉寂,但是2017年開年沒有多久,從英國倫敦西敏宮國會大廈到俄羅斯聖彼得堡地下鐵,區區2名恐怖分子就在國際舞台刷足了存在感。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與其他「-ism」不太一樣的是,恐怖「主義」不會光說不練,而是與其行為(恐怖攻擊)相倚相生,而且通常會與另一種意識型態(宗教信仰、民族主義等)掛鉤,成為後者遂行的工具。但驚天動地的事件之外,「恐怖主義的平庸化」(banality of terrorism)似乎是更值得關注的趨勢。

俄羅斯大城聖彼得堡(Saint Petersburg)3日發生地鐵爆炸案,死傷慘重(AP)
俄羅斯大城聖彼得堡(Saint Petersburg)3日發生地鐵爆炸案,死傷慘重(AP)

如何界定恐怖主義與恐怖攻擊?

先來說文解字,依據20卷版的《牛津英語字典》(OED),不同於一般人的習慣性聯想,「Terrorism」一詞的來源與伊斯蘭教無關,而是誕生自法國大革命雅各賓黨(Jacobins)動輒將政敵送上斷頭台的「恐怖統治」(la Terreur)。不過從18世紀來到20世紀、21世紀,恐怖主義雖然政治意味依然濃厚,但是與政府和國家施加的暴行分道揚鑣,史達林(Joseph Stalin)、希特勒(Adolf Hitler)、毛澤東、波布(Pol Pot)、米洛塞維奇(Slobodan Milošević)、阿塞德(Bashar al-Assad)的所作所為儘管「恐怖」,但他們並不是恐怖分子。

2001年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讓美國社會創鉅痛深(AP)
2001年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讓美國社會創鉅痛深(AP)

如果今天發生一樁重大攻擊事件,如何判定它是令人聞之色變、政府高層必須介入的「恐怖攻擊」,還是由基層執法單位依常規處理即可的犯罪事件?美國馬里蘭大學(University of Maryland)的全球恐怖主義資料庫(GTD)蒐集1970年迄今超過15萬筆資料,為恐怖主義(恐怖攻擊)建立了3個判準:一、企圖達成某種政治、經濟、宗教或社會目標;二、企圖向直接受害者之外的人群,以強制、恐嚇等方式傳達某種訊息;三、違反《國際人道法》(IHL)。

紀念《查理周刊》恐怖攻擊事件,法國總統奧朗德與世界各國領導人走上街頭(美聯社)
悼念《查理周刊》恐怖攻擊事件,法國總統奧朗德與世界各國領導人走上街頭(美聯社)

當然,全球並沒有一個機構能夠對恐怖攻擊進行權威性的認證。在實務運作上,一般仍是尊重各國政府(通常是高層執法機構)的研判與定性。有時就算死傷是個位數、犯案者單槍匹馬、動機並不明確(例如2017年3月的倫敦英國國會攻擊事件),還是有可能被歸類為恐怖攻擊,必須傾全國之力來應對。

恐怖分子的刻板印象 有百害而無一利

2001年9月11日,美國東部,19名穆斯林駕駛4架噴射客機發動自殺式恐怖攻擊,造成近3000人罹難、6000多人受傷。從此在一般人的印象與媒體偏執的論述中,「恐怖分子」就與「穆斯林」畫上等號。這種刻板印象不但違背事實、催生錯誤反動的政策與壓迫性的社會氛圍,而且會縱容其他意識型態色彩的恐怖主義在暗處孳生。

喜歡這篇文章嗎?

閻紀宇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