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中物語:一場派對 一種歧視

2014-09-07 07:08

? 人氣

新移民是台灣社會的一分子,不該被視為只是傳宗接代的代理人。(林詔安攝)

新移民是台灣社會的一分子,不該被視為只是傳宗接代的代理人。(林詔安攝)

「我叫¢¢¢,家鄉在越南,來台灣五年,有兩個孩子。」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我叫某某某,從柬埔寨來台灣已經十多年,沒有孩子。」

「我叫..,從菲律賓嫁到台灣八年,第二個寶貝剛出生。」

這是一場新移民慶祝過節的活動,他們在新移民會館舉辦一人一道菜的小派對,在派對前,大家先自我介紹,然後才是吃吃喝喝、說說笑笑。

這些新移民對於自己國家的家常美食很有信心,也不斷向來訪的賓客介紹,自己是如何從傳統市場買到這些食材,怎麼烹煮;有的食材無法在市場買到,就用台灣時令代入,成為一種「新台灣的口味」。

談到廚房裡的絕活,她們很有信心,也很熱情要客人嘗一口自己家鄉的美味。但是對著陌生人介紹自己,她們顯得有些害羞,無獨有偶,大家都在自我介紹裡補上一句「生了多少孩子」。

有一種時光倒退幾十年的感覺,好像是農村社會,那個需要孩子來開枝散葉、分擔家務農活的年代,其實,當時少有人正經八百地介紹自己生了多少孩子,而是把生了幾個孩子作為一個妻子、媳婦、甚至母親的成就標誌,過了很多年,台灣進入少子化社會,也逐漸擺脫女人和生孩子之間的必然關聯。

曾幾何時,台灣又回到以生小孩來定位女性的年代,這個自我介紹把這群熱情的女性物化的很徹底,這是一個明白的歧視,更令人毛骨悚然的是,由於社會對新移民賦予生育的壓力,她們也內化了這樣的物化,脫口而出的內容,反映了這些家庭的日常生活,她們遠渡重洋,要成就「生了幾個孩子」。

歧視來自生活環境,來自家庭,來自社會,這群人怎麼被看待?是不是看到她們的第一眼,聽到她們的口音,就反射出她們只比代理孕母好一些,只是傳宗接代的代理人?

政策可以輔導她們說中文,可以輔導她們手工藝拼布,可以輔導她們重新回到學校,但是無法輔導社會人心,無法輔導我族看待他人的眼光,號稱多元族群、文化熔爐的台灣,又該如何好好看待我們的第四大族群的眼光,不要再重蹈過去的性別歧視。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