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觀點:好大喜功辦不好教改─十二年國教何去何從(下)

2014-09-06 05:46

? 人氣

十二年國教上路抗議不斷,明年到底如何「微調」?仍莫衷一是。(圖為家長團體在立法院前抗議/吳逸驊攝)

十二年國教上路抗議不斷,明年到底如何「微調」?仍莫衷一是。(圖為家長團體在立法院前抗議/吳逸驊攝)

十二年國教還有一項嚴重偏失的政策,就是忽略偏鄉孩子的「就近入學」的權利。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以明星高中最多的北北基就學區來說,市中心和捷運沿線的的學生,半小時之內就可以通勤抵達的學校,不知有多少所;但是住在交通不便,住家附近又沒有設學生立高中的學生來說,就近入學根本是不可能的奢求。

例如,新北市的三芝區和石門區,有山有海,是北台灣的熱門觀光景點,但是在這兩個行政區裡面,一所公私立高中職都沒有。住在這兒的學生,必須到淡水、基隆或台北市就讀高中或高職,每天來回通勤的時間,幾乎都要兩、三個小時,每月的交通費,二、三千元也少不了。

三芝、石門還是直轄市的行政區,台灣更偏遠、更弱勢的地區不知還有多少!教育部推行十二年國教,口口聲聲要學生和家長就近入學,但有些偏鄉的孩子,住家附近根本沒有高中職,如何就近入學?和都會區比較起來,偏鄉已是學習弱勢地區,更不公平的是,許多偏鄉生每天用來通勤的時間和費用,都會區的學生卻可用來補習課業或才藝,難道這就是十二年國教所要追求的教育機會均等嗎?

教育主管機關的官員,是完全沒有聽到來自這些偏鄉孩子和家長的聲音,還是充耳不聞?

再談到「適性揚才」,十二年國教想要達到這項目標的各項配套措施,可能也是緣木求魚的多。

教學,首先要有課綱,出版社再根據課綱編纂教科書,然後由老師為學生授課。但十二年國教規劃多年,新的課綱還沒有出爐就已上路,本末倒置。

十二民國教不僅要訂定新的課綱,而且新的課綱必須符合適性揚才的需求。國中學生未來的進路,有普通高中和職業學校,如何協助孩子選擇未來的發展方向,除了適性輔導之外,課程也應因材施教。有些孩子喜歡餐飲,學校的「自然與生活科技」的授課時數和學習內容,能否滿足這類學生的需求?學校有足夠的設備和適任的老師嗎?如果沒有足夠的教學資源,有沒有尋求附近職校的支援?

學校教育應以學生的需求為主體,但國內的教育似乎主客異位,保障教師權益做得比維護學生受教權更為積極,不論課綱的設計或教師的培訓,都比較輕忽學生想學什麼,課程內容也經常與社會現實脫節。

喜歡餐飲的學生,如果真的在國中學到了好的餐飲知識和技能,參加現在的免試升學,就真能適性揚才,進入心目中理想的學校和科組嗎?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因為十二年國教的免試入學,除了會考成績之外,其餘的比序項目幾乎都已「失能」,無論高中或職校,選才的主要依據還是國、英、數、社會、自然和寫作測驗等學科考試的成績。這樣的設計,對於將來要考大學而選擇普通高中的學生來說,是適性的;但是對於想要投入技職行列學習一技之長的學生而言,就不適性了。不適性,如何揚才?

「十二年國教要成功,家長的觀念要先改變!」這是教育部官員經常掛在嘴上的一段話。其實,這是一段最不負責任的話,我們應該把這段話翻轉為:「教育主管機關官員的觀念不變,十二年國教難有成功之日!」

十二年國教要走的穩、走得好,官員「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觀念一定要改,基礎的調查和研究一定要做得紮實。例如,調查全國各縣市每一鄉鎮區的中小學生,以及高中職的分佈情形,作為就近入學和免試入學的重要基礎資料。調查研究各個高中職,尤其是技職學校的選才標準要如何訂,才能真正達到適性揚才的目標。課綱、教材和師資培訓如何改革,以滿足學生適性揚才的需求。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改革不可能一蹴可幾,絕對不能為了個人的政治定位或好大喜功,沒有做好充分的溝通和準備就倉促上路。因輕忽教育現場而引發反彈後,又隨便亂改;今年可以一免、二免加續招,明年就走為歷史;台北市明年要改成「一試兩用」、「先特後免」,教育部則堅持免試特招一次定位。這樣的十二年國教,只會讓學生和家長更惶恐,最後犧牲了學生的受教權和國家的競爭力。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