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中國好大,台灣真的好怕?

2014-05-01 12:46

? 人氣

從318反服貿到林義雄結束禁食後反自由經濟示範區,台灣要面對的一個迫切問題可能是:我們反的是全球化還是中國?(吳逸驊攝)

從318反服貿到林義雄結束禁食後反自由經濟示範區,台灣要面對的一個迫切問題可能是:我們反的是全球化還是中國?(吳逸驊攝)

中國到底有多「可怕」?從反服貿、反自由經濟示範區,無可諱言也不容迴避,還是一個「中國因素」使然。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做為一個以外銷為導向的海洋島國,台灣對「全球化」這件事並不畏懼,事實上,台灣的經濟奇蹟除了當年的十大建設、財經專業官僚的擘畫,還有許許多多一卡皮箱走天下的中小企業,他們隻身搭上美國老大哥的列車,躍入全球化的浪潮,推進了自己也推進了台灣,即使過程中,也曾發生加入WTO而引發的抗爭,但結果証明台灣整體確實受惠於全球化。

從20世紀到21世紀,有關全球化的反思從未間斷,甚至日益高漲,特別是當21世紀全球化的主旋律在中國的時候,與中國有著「特殊關係」的台灣很難不捲入這個旋風,甚至成了「颱風眼」,很多人無法想像更難理解,這麼龐大可見的市場利益,美日韓星都無法抗拒而爭搶,台灣還有何理由對中國說「不」。

台灣到底要不要跟中國說「不」?說「不」的層面到底要多廣?從政治、文化到經濟?還是可以區隔出容許的界限?對台灣而言,或許得做好心理準備,這即使不是是一個永恆的、但至少是一個短期內無解且勢必拉鋸的難題;對中國而言,或許也一樣,但在他們不是難題而是難堪。

反服貿反的根底是兩岸協議,反自由經濟示範區的反的根底是「一中市場」,行政院版兩岸協議監督條例被譏評為「不監督條例」,回過頭來看民間學者版的「兩岸協定締結條例」,則導向另一個極端:「不協議條例」。

舉例而言,第8條竟對談判代表設下可能以「外患罪」的論處的規範,莫怪相關官員直言,若此條例通過絕不上兩岸談判桌。再舉例而言,第15條涉及建立兩岸軍事互信機制、結束兩岸敵對狀態、安排兩岸階段性或終局性政治解決…,都要比照修憲程序經立法院通過後提交人民複決,學者可能沒想清楚,自從台灣廢止動員戡亂臨時條款,並訂定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之後,兩岸(或至少台灣片面)早就結束敵對狀態了,此一條文豈非要台灣重新回到動員戡亂時期?不必推得太遠,至少民進黨檯面人物都還是推動廢止動戡條例有功之人,此議既是對台灣民主的反挫,更是對歷史的嚴厲嘲諷。

歸根結底,台灣終究要面對一個問題:到底要如何看待與我們歷史糾葛不斷、文化千絲百結的中國?台灣要的是與中國和平共處、互利共榮?還是永遠大眼瞪小眼、殺朱拔毛?而在處理與中國「特殊關係」的同時,至少我們台灣應該鞏固、確保內部的共同體信賴關係,否則還沒搞定對岸,台灣就真要中了對岸的招,從內部自己瓦解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主筆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