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維熊觀點:從誘因契約理論看台灣公部門退休金改革的十一大盲點

2017-02-02 07:00

? 人氣

總統府年金改革國是會議,天黑後抗議群眾開啟手機手電筒。(甘岱民攝)

總統府年金改革國是會議,天黑後抗議群眾開啟手機手電筒。(甘岱民攝)

「付出多少,就領多少」這是蔡英文政府對於刪減公部門退休金最具說服力的一句口號。這句淺顯易懂的口號符合常人的認知,但是對「付出」的定義,策略經濟理論的分析自有其超乎常人的洞見:「付出」的定義不同,改革的方向就不同,公部門文武官員對台灣社會創造出的價值就完全不同。本文借用2016年獲頒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兩位教授Oliver Hart and Bengt Holstrom所提出的誘因契約理論(Incentive Contract Theory)來分析當今政府部門退休金改革的盲點,作者在此不做課堂式的純理論介紹,我將單刀直入問題核心。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盲點一:台灣財政負債已達空前危險狀態

本文提出有關全球各國國債資料與經濟理論觀點來反駁這種看法。首先,根據經濟學人刊2015的統計資料,台灣政府的累積負債占國民所得產出的比例45.1%是屬於相對低很多的國家。其他如: 德國84.8%,加拿大85.6%,美國 87.2%,新加坡93.9%,法國98.0%,英國99.4%,希臘150.7%,日本更高達248.8%。蔡英文政府誇大台灣國債佔國民生產毛額比例的危機,高喊世代正義,讓台灣看起來像是一個沒有希望的國家,嚇走台灣職場年輕人至國債更高的新加坡、日本或其他歐美各國,這種年金改革口號實屬扭曲事實,破壞台灣經濟願景。

其次,政府的國債常常帶有長期投資的經濟價值,例如:花在教育部門師資以引導教學與研究的創新,表面看起來國債增加,創新研究帶來的新產品或產業也許七、八年後就開始會創造新的高收入職位,創新人才的培育更可能在20年之後翻轉台灣的經濟優勢。蔡英文政府為降低國債而降低國債,純屬無厘頭的政策。就當前台灣的國債比例與經濟狀況,林全院長將減少財政赤字當成政府施政目標,將會弄巧成拙,反而阻礙台灣經濟的長短期動能。

第三,台灣經濟要脫胎換骨必須進行長期投資,投資的對象不可再學蔣經國式的十大建設。許多公共工程建設早已經進入報酬率為負數的階段,這種類型的建設只會增加國債,卻無法增進台灣經濟的長期競爭力;第四,投資人才已經成為當今獲利一流企業的國際趨勢,蔡英文總統要提升台灣公部門的團隊效率,捨棄人才管理與政府組織再造,已無他途。如何管理與再造?了解公部門退休金改革的盲點就是起點。

20170124-台灣民意基金會「蔡政府年金改革與經濟表現」全國性民調發表會.基金會董事長游盈隆教授.(陳明仁攝)
2台灣民意基金會「蔡政府年金改革與經濟表現」全國性民調發表會.基金會董事長游盈隆教授.(陳明仁攝)

盲點二:忽視支出與價值是連動的

不論是過去的馬英九或現在的蔡英文政府都不清楚軍公教人員退休金的真正目的是什麼?從這兩任總統重用的相關執政官員,例如:關中與林萬億的言論,可看出這些執政者都將政策重點擺在刪減公部門退休金的財務支出上。但是,策略經濟在設計好的政策的時候,並不會只考慮支出,而是必須分析一個政策所創造出的整體價值扣掉支出之後的附加價值是增加或減少。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