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思考的電腦 2014推陳出新

2013-12-30 11:40

? 人氣

仿神經形態處理器根據生物神經元運作原理(取自網路)。

仿神經形態處理器根據生物神經元運作原理(取自網路)。

科技日新月異,電腦運算速度尤其突飛猛進,但說到學習、處理誤差與能源效率,電腦始終比不上人腦。IBM、加州理工學院等企業及研究機構,根據人腦運作方式,設計出模仿神經元的電腦處理晶片,跟人腦一樣會「思考」,能夠回應外來刺激,連結其他晶片協同運算,也能忽略或修正錯誤,最快2014年上市。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模仿神經系統

科學家積極研發的仿神經形態處理器(neuromorphic processor),是根據生物神經元運作原理,像是接受刺激、連結其他神經元識別資訊等反應設計出來,能在執行任務的同時,吸收新資訊,並依據偵測到的改變訊號,修正任務內容,即便存在部分程式錯誤也不會當機。

這種具備學習能力的電腦,能夠協助人工智慧(AI)系統發展出能讀、能說、能聽、導航、操控與掌控等人類能力;過去仰賴預寫程式才能執行的任務,像是臉部或語音辨識、引導與規劃等工作,也會有爆炸性發展。雖然要實現機器人開車等科幻小說或電影情節,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但是電腦計算技術確實出現突破性變革。

*感應與資料處理同步

2012年IBM就架構出模擬5300億個神經元和137兆個神經突觸的超級電腦,約等於10%人腦容量。不過,電腦的反應時間比人腦長(慢)1500倍,能量也比腦細胞所需高出數百億倍。

2012年6月Google 也模擬大腦接收與處理訊息的方式,推出概稱為「神經網絡」的機器學習演算系統,先掃描千萬筆圖像到資料庫中,透過分類、演算等過程,學習出不同物件特徵,之後成功識別貓、人類等品項。

*腦科學啟發電腦技術突破

電腦技術的突破,可說來自腦科學進展的啟發,科學家對大腦的持續探索解祕,也有助於人工智慧的進一步發展。史丹佛大學「矽谷腦」(Brains in Silicon)研究科學家波罕(Kwabena Boahen)說,目前技術仍有諸多限制,主因是大腦運作仍是科學待解之謎:「我們幾乎一無所知,雖然有很多的理論,但沒有一個能用來建造可用系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