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數千間空教室 寧閒置也不給身心障礙者使用

2016-11-28 08:40

? 人氣

校地轉化為社會福利用地喬不攏,特教生畢業後恐面臨無處可去的窘境。圖為台北市文山特教學校。(曾原信攝)

校地轉化為社會福利用地喬不攏,特教生畢業後恐面臨無處可去的窘境。圖為台北市文山特教學校。(曾原信攝)

對身心障礙者的照顧近年來愈趨社區化,深入鄰里的國中小學校擁有無障礙環境,成為社政單位鎖定作為身心障礙者白天收容的場所。適逢少子化浪潮,教育部統計,全台國中、小於2015年就多出2351間空教室,加上歷年來數千間空教室,卻甚少作為小型作業所用途。以台北市政府社會局為例,至今一間都沒跟學校談不下來!起因於本該最具包容性的教育局與學校管理者、家長會等,在此事上諷刺性地保守,讓本該屬於公眾用途的校地,久久無法釋放出其應有的照顧弱勢能量。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20161122-SMG0035-風數據/身心障礙專題。全國國中小年減班數
 

去年5月,台北市長柯文哲甫上任半年,就由社會局長許立民召集數十位社會福利領域顧問,開了一次傾聽民間專家聲音的會議,參與會議的前台南市社會局長曹愛蘭說,「當天會議做成的唯一結論,就是要求社會局結合教育局與財政局,去清查國小、國中、幼稚園,依照人數減少的比例進行校地重劃,將校地轉化為社會福利用地,以提供身心障礙與老人福利服務。」

專訪喜憨兒基金會董事曹愛蘭
前台南市社會局長曹愛蘭說,台北市社會局曾召集顧問開會,達成將校地轉化為社會福利用地的結論。(盧逸峰攝)

轉眼間1年又5個月過去了,處理市政講究鯊魚般「快快快」的柯文哲,卻未能讓會議共識「快快快」地執行,迄今連一間教室都沒談下來。眼見就讀特教學校的孩子畢業後將無處可去,焦急的家長組成「牽牛花運動」家長團體,帶上坐在輪椅中的障礙孩子,到市議會與市政府前拉布條陳情,希望社會局加快腳步。

風數據/身心障礙專題。「牽牛花運動」家長團體前往台北市議會與市政府前拉布條陳情。柯文哲。(王彥喬攝)
「牽牛花運動」家長團體前往台北市政府前陳情。(王彥喬攝)

「教育單位還是會有『本位』考量」

社會局這1年多來到底做了什麼?許立民聽聞記者問及這個問題,第一時間顯得為難,嘴上二度說著「這個不好談」,但仍表示,「老實說,教育局圍牆內還是有『不同考慮』,對我們來講,只要空教室丟出來,都會去評估是否可規劃做為身心障礙者的小作所等用途,但教育單位與學校,還是會有比較『本位』的考量。」

根據社會局資料顯示,市府與中正區螢橋國小及大安區民族國中於今年4、5月分別召開協調會議,爭取校內設置收容輕度身心障礙者的小作所。但對於社會局爭取一整層空間作為小作所的要求,即使協調到秘書長蘇麗瓊的層級,最後螢橋國小校方仍以要作實驗教育為由表示「暫時無空間釋出」,關閉學校大門;民族國中校方則稱有多方考量,回絕釋出要求。至於其他學校,就算仍有空間,校方也提出要做美齒教室、才藝教室等理由。簡言之,柯市府至今並未談下任何一個供身心障礙者使用的校內空間。

20161110-SMG0035-風數據/身心障礙專題。自立路迢迢。切割圖6
 

特教生畢業後 5成只能留在家裡

小作所是介於庇護工場與日托機構的社區式服務,可以培養身心障礙者的生活和工作能力,中度或輕度身心障礙者從特教學校畢業後,若生活自理能力及理解能力良好,小作所是個可以從事輕微勞作並促進健康的好去處,可惜小作所在台灣不僅數量不足,在各縣市的分配密度也低。

台北市立文山特殊教育學校校長謝榮懋
台北市立文山特教學校校長謝榮懋表示,孩子在特教學校接受生活教育訓練,「如果在畢業出校門後,社政單位沒有接手,前面的教育都是白費了」。(曾原信攝)

文山特教學校校長謝榮懋就表示,孩子在特教學校接受生活教育訓練,「如果在畢業出校門後,社政單位沒有接手,前面的教育都是白費了」。因缺乏足夠的收容機構,台北啟智學校與文山特教學校歷年畢業生中高達5成只能留在家裡,除了不利於自立,也可能因缺乏社會互動而造成身心退化,為此,家長甚至頻頻向校長提出「自願留級」,但無奈並非解方。

20161110-SMG0035-風數據/身心障礙專題。除了回家,還能去哪裡?切割圖5
 

要解決小作所的不足,學校的無障礙環境及深入鄰里特性正是增建小作所的不二選地,然而,身心障礙用途的「鄰避性」遠比公共托育、托老強得多,因而受到更多來自周邊歧視眼光的阻礙。許立民說,為了這件事,已找了3、4位校長來局內聊,感覺校長都怕怕的。至於效果如何?許立民直言,「應該…還要再努力」、「目前看起來不是那麼順暢」。事實上,根據側面了解,對於釋出校地一事,竟有學校擔心會影響學生升學,此一現象也更加突顯許多學校只顧自己、忽略他人的自利心態。

許立民呼籲,公共空間應該給大家用,無論是照顧老年人或身心障礙者,都是社會的需要,若大家都堅持本位主義,會引發很多困擾。他說,台北的空間相形之下較少,很難找到新的或比較恰當的場地,有時需要互相配合,大家不該抱持「學校歸學校、社會歸社會」的心態,我們常講要「接納不同」,有時身心障礙者進入學校,對學生來講也是一個很好的教育歷程。

台北市社會局長許立民24日專訪。(陳伯聖攝)
台北市社會局長許立民表示,身心障礙者進入學校,對學生來講也是一個很好的教育歷程。(陳伯聖攝)

由於規劃進入學校的機構主要為小型日間作業所,許立民說,小作所內的身心障礙者人數是很固定的,不會今天多5個人,明天又多10個人,也不會天天有不同的人,就像學校某一部份的成員一樣,校園內的學生也可以跟他們互相認識;而且小作所也有輔導教育管理,也有教保員,並不會特別危險。希望校方與家長都能敞開心胸,接納這些需要更多照顧的孩子。

曹愛蘭也認為,學校往往有自私的想法,以為用電子圍籬把校園隔離出來,校外的一切就事不關己了,但學校也是社區的一部分,因此,學校的用地也應該與社區的人共用,「一定要把學校打開!」

喜歡這篇文章嗎?

王彥喬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