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語言是什麼?是政治更是生活!

2016-10-12 08:10

? 人氣

捷運上的多語播報是依法行,雖無必要但要改也難。(方炳超攝)

捷運上的多語播報是依法行,雖無必要但要改也難。(方炳超攝)

近來,為了台北捷運上廣播的語言,又吹皺一池春水。氣得政務委員張景森罵道:「台灣一大堆立法,除了講究政治正確外,似乎沒有什麼事好做了」。話說得沒錯,見微知著,台灣這麼多年來「務虛不務實」的作法,也是競爭力點滴流失的因素之一。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台北捷運族應該老早就非常習慣捷運上的多語廣播,每到一個車站就會出現中、英、閩、客4種語言的廣播。在陸客減少、政府政策希望增加其它國家的觀光客來台後,有學者向張景森建議,為拚觀光,台北捷運應捨閩、客語,追加日、韓廣播。張景森向北捷轉達意見,得到的回應是「這是依《大眾運輸工具播音語言平等保障法》規定」。

話是沒錯,完全依法辦理、更不會有爭議,但這真的是最佳的作法嗎?當然不是。

如果「務實」的看得語言,其實就是生活的一部份,就是人際之間的溝通;說得嚴肅一點,語言承載著一個族群的文化,也因此,語言同時也被賦上相當的政治意涵。

國民黨威權時代的「禁用方言」、獨尊「國語」(綠營稱之為「北京話」),本土與綠營以閩南語(台語)為主要語言,當年省長競選時,民進黨候選人陳定南以「不會說台語」批評對手宋楚瑜是「不愛台灣」,客家大佬也不能不會說客語,後來志在大位的政客都要苦練台語、年節時問候民眾要秀國、台、客、及原住民語等,都是語言的「政治性格」。為了表達對各族群與語言的平等及一視同仁,才會有北捷所說的「依《大眾運輸工具播音語言平等保障法》規定」,閩客語都要播送。

不過,語言也有非常生活化與實用的一面。台灣經過早年的禁用方言、推動國語,加之教育普及,聽不懂國語、看不懂國字者幾稀,加上捷運乘客以在地通勤者為主,加播閩、客的實用性與必要性極低;根據客委會10年前的一份調查,客家人之中,能流利使用客語者大概只有1成,大部份客家人都通曉國語─閩南人亦大部份都通曉國語。每個車站都非要播放一次閩、客語,實在看不出其意義與必要。

更何況,即使是播客語,台灣至少有3種以上不同的客語─新竹的海陸腔(海豐、陸豐)、苗栗的四縣腔、及屏東的大埔與饒平腔。真要玩政治正確的平等,是不是都該照章輪播一次?甚至原住民語言,從泰雅、布農到阿美等都該一起「政治正確」,也該播送一下,如此大概停留每個車站的時間都該延長吧?不過,顯然無人會作此主張,原因其實就是實務面考量其必要性低。

因此,當年政治正確的語言平等法,確實是該修一修,在保有其語言平等精神的核心價值之外,對具體作法則應有所鬆綁、因地制宜,給予更大空間。例如台灣來自東南亞的新移民與移工眾多,人數已破百萬,或是為吸引日、韓自由行的觀光客,不同的大眾運輸、在行經不同地區時,需要有語言提醒的族群可能不同,主管單位應有權力調整,不必非硬塞閩、客語進去不可─就如同韓國首爾的地鐵、日本新幹線的車站都為因應需要,為大量增加的中、台觀光客播報中文一樣。

大眾運輸上是否繼續如法令規定行禮如儀的把閩、客語播放一次,還是可拿掉政治正確考量,務實的作放寬與調整,或許只是一件生活上的小事,但卻可看出政府與社會的思維與行事風格。悲哀的是依照台灣長期以來惟政治正確是問的作法,大概甭太指望修改。難怪,貴為政務委員、按理有權有能推動變革的張景森也只能罵一罵那些只求政治正確的立法。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主筆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