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彥廷觀點:舊教育思維讓我們失去了李安和吳寶春

2016-10-12 06:40

? 人氣

大導演李安的成就不靠學歷堆積。圖為李安來台宣傳新片《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AP)

大導演李安的成就不靠學歷堆積。圖為李安來台宣傳新片《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AP)

日前104人力銀行釋出《不怎麼樣的25 歲,誰沒有過?》廣告,看似震撼令人警醒的背後,卻是拿藝術、烘焙專業的李安、吳寶春青年時的履歷,應徵電子業、保養品公司,結果自然不言而喻。然而事實上這支宣傳片的背後,各行業主管一句句的「學歷不夠漂亮」、「沒有專業工作經驗」,反而在在地體現了臺灣現有的舊教育思維,才是讓年輕人在盲目追求高教文憑的同時,喪失了追逐自身渴望的探索機會。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知名神經學專家洪蘭在〈928放假之亂的啟示〉一文中直言:「音樂、藝術、體育這些領域需要相當大的天賦才能脫穎而出」,這些夢想「不切實際」,所以與其「耽誤人生」,不如將時間與精力投入在其他領域。但是恰恰就是因為洪蘭教授這種主張,才會使得家長停留在「學生就是要好好讀書!」的教育觀念中,讓「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束縛在學子身上揮之不去。

我們必須認知到,在廣設大學的同時,一紙畢業證書早就已經不代表擁有一種足以獨當一面的專業,反之,在資源分配不均的高中職、大專院校體系下,學生往往在數年裡付出了時間與大量累積社會經驗的機會成本,卻被受制於自己最不喜歡的死板讀書環境中。希望成為職業運動員的學生,受家庭壓力而放棄;期盼在音樂、表演藝術發光發熱的,因為缺乏接觸的機會與訓練,只能在分數中斤斤計較,才是真正地耽誤人生。

不斷唸書,在每一次的入學考試裡竭盡全力、尋求表現的觀念,其實不過是委屈原本可以在片場揮灑創意的「李安」們、烤爐前揮汗展現手藝的「吳寶春」們,投身到對自己不利的試場中。畢竟,在畢業後幾年既想要擁有「漂亮學歷」與「專業工作機會」,全然是兩個相互衝突的概念,然而就在「念書出頭天」的思維下,多數家庭往往選擇讓子女繼續沿著現有的教育體制上爬。

憨人製造出的醬油,天然甘醇,吸引吳寶春親臨拜訪釀造廠。(圖/桃米泉醬油提供)
若照傳統思維,只求亮眼學歷,吳寶春根本不能有今日成就。圖為吳寶春拜訪醬油釀造廠。(圖/桃米泉醬油提供)

這也使得桃園市議員王浩宇不斷在臉書上,貼出不少學校自國小時就會「明音樂課考數1-2」、在評鑑時將原先九節的課表臨時抽換為七節以符合法規,上列景象看似荒謬,但對於正在經歷高中職教育的朋友們想必都不陌生。

更甚者,順應十二年國教應該有的特色課程,原旨在讓學生多管道接觸不同技藝、面向啟發學習,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臺中市一所私立學校便開出「歷屆學測試題探討與實作」、「自傳書寫與面試演練」充當特色課程,變相回歸以升學考試為導向的教育本質,令人不禁莞爾。

隨著國文、英文、數學等「考試科目」的老師在教學進度落後時,向體育、音樂、美術、資訊等看似與分數無關的任課老師「借課」情形層出不窮,正象徵著分數教育至上的舊教育思維持續剝奪著年輕學子探索興趣領域的機會。

李安如果當時選擇了未來可能比較有出路的科系先就讀,就不會重考兩次後進入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在電影事業上發光;吳寶春如果選擇順應時勢,不但就會失去了失去了十年在傳統麵包坊學習的機會,甚至可能因為就讀私立大學,直至中年都要背負高額學貸,這樣的人才培育方式,難道是臺灣所樂見的嗎?

*作者為公視兒少新聞《青春發言人》主持人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