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兆觀點:「減C」大作戰?小心!別走教育的回頭路

2016-09-14 07:00

? 人氣

國中考試,除了「去C」,還有沒有其他想法?(資料照/顏麟宇攝)

國中考試,除了「去C」,還有沒有其他想法?(資料照/顏麟宇攝)

近日來媒體報導指出,連續三年國中會考成績顯示,全台灣有三分之一的學生,英文與數學兩科,會考拿C,甚至有多達二萬名學生,五科全C,而C是「標準參照」未達基本學力的門檻線。相關報導更認為,這些孩子經過九年的學習後,能力就如同小一學生一般,所以,基本學力的崩壞,已使國家陷入「教育的國安危機」中。而解決此問題的主要方法,就是依靠老師的「有效教學」。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這樣的論述與美國雷根總統任內的《危機中的國家》(A Nation at Risk)報告似乎有雷同之處,我們回頭檢視一下美國隨之而來的各項重要教育政策,柯林頓總統頒布「邁向2000年目標:教育美國法案」(Goals 2000: Educate America Act),大力提倡績效責任,到了布希總統時期,教育部提出《不讓任何孩子落後法案》(No Child Left Behind),重新規範各州政府、地方學區、學校的責任權力與績效要求(訂定各州年度進步達成及精熟標準),歐巴馬總統提出「奔向巔峰」(Race to the Top ,RTTT)法案,其主要內容是支持及提升學區學生學習標準與教師效能。

布希簽署《不讓任何孩子落後法案》(No Child Left Behind)。(維基百科)
布希簽署《不讓任何孩子落後法案》(No Child Left Behind)。(維基百科)

但是,我們再看看現在美國教育所興起的「標準化測驗的反思運動」,全美國今年預估將達到1百萬個家庭決定拒絕標準化測驗,而去年全美更有62萬個家庭的小孩以拒考方式進行抗爭。所以,當我們希望孩子透過標準化測驗的成績,來證明自己是否達到基本學力的門檻時,我們是否可以思考下列幾點:

第一,為什麼以標準化測驗來進行基本學力檢測?難道孩子經過九年的學習後,只有紙筆測驗才能證明他們是否具備基本學力嗎?教育應該以多元的評量方式,幫助孩子知道自己的優勢能力所在,也讓孩子建立起自信心。

第二,基本學力等於生活、生存能力嗎?為什麼能力被窄化到只剩下五種學科?那其他與一個人生活、生存能力息息相關的能力,為什麼被忽略了?教育應該讓各種領域的知識都獲得同等的重視,別讓學科、學力、能力與學歷之間,畫上一個簡單的線性等號。

第三,二萬名學生就算五科全C,能力就如同小一學生一般嗎?我們是以什麼樣的眼光在看待這群孩子?那是一種怎麼樣的心態呢?教育應該讓五科全C的孩子,了解到經過九年的學習,已經有部分的知識可以運用在生活之中,就算是學測五C的學生,也可能是生活五A的達人。

第四,當補救教學無法拉抬孩子的基本學力時,就只能依靠老師的「有效教學」嗎?那家庭要怎麼協助孩子的學習?孩子又該為自己的學習負怎麼樣責任呢?學習絕對不能只靠教師,要讓孩子知道,自己應該付出必要的努力,才會有學習上的各種收穫。而家長更應該扮演陪伴及支持等角色,只有親師生合作,學生的學習才會看到多元豐富的樣貌。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