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兆觀點:「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或「人性終將臣服於科技」?

2016-10-12 06:50

? 人氣

科技政委唐鳳赴立院出席總質詢,休息時間戴上VR虛擬實境眼鏡。(顏麟宇攝)

科技政委唐鳳赴立院出席總質詢,休息時間戴上VR虛擬實境眼鏡。(顏麟宇攝)

當資訊科技已然成為顯學,各種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論述也如百花齊放般,開得既燦爛又奪目。看看這一波波迎面而來的資訊科技浪潮,讓教育人員看得眼花撩亂。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從近來最夯的「抓寶」議題開始談起。當「寶可夢」成為全家人茶餘飯後的共同話題後,開始有人高唱「寶可夢」融入教學,並且嚴正地指責那些意圖阻擋「寶可夢」進入校園中的人,認為他們無法同理孩子的心。「寶可夢」的正面論述紛紛出籠,包括:全家人可以一起抓寶,促進彼此交流;抓寶的同時,也促使「宅男」走出房間,迎向世界;抓寶不只是動手指,還可以動身體…等等。但是,當我們從「熱潮」中抽身「冷靜」下來,仔細想想,全家人如果沒有「寶可夢」,就失去共同話題,那代表著什麼?「宅男」如果沒有「寶可夢」,就不走出房間,那又代表著什麼? 為了抓寶而一路狂奔,這就是運動嗎?所以,我們該欣喜地頌讚「寶可夢」成為人際疏離、冷漠、封閉的救星,還是該反思「寶可夢」現象,所凸顯社會諸多深層、錯綜複雜的問題網絡?

2016-08-24-北投公園-民眾人潮瘋抓寶可夢03-台北市工務局提供
北投公園的民眾瘋抓寶可夢。(台北市工務局提供)

再看看日新月異的資訊科技工具,一旦推出後,就迅速地被引進校園,就舉躍居當紅炸子雞的「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簡稱VR)與「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簡稱AR)這兩大資訊科技工具來加以論述。「虛擬實境」是利用電腦模擬,產生一個虛擬世界的立體空間,使用者的感覺彷彿在真實世界一般,就連使用者移動位置,電腦也會立刻進行運算,以維持如夢似真的臨場感。而「擴增實境」則是一種把虛擬資訊加到使用者感官知覺上,再來觀察世界的方式。「虛擬實境」意圖取代真實的世界,而「擴增實境」則是在真實的世界中擴增資訊。

Google的虛擬實境(VR)裝置「Google Daydream View」。(美聯社)
Google的虛擬實境(VR)裝置「Google Daydream View」。(美聯社)

無可否認的,「虛擬實境」與「擴增實境」已逐漸應用在各種領域中,並且相當程度地協助人類解決生活中遭遇到的諸多問題。因為「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科技是一種工具,所以自始至終都應該為人所用,目的是為了幫助人類改善生活。以教育領域來說,教師可以採用VR技術工具,帶領學生在歷史建築、自然景觀等虛擬空間中,進行浸入式學習。所以學生可以穿越時空回到作者的年代,也可以立刻轉換場景,倏忽從中國萬里長城來到法國艾菲爾鐵塔。另外在課堂中,教師也可以採用AR技術工具與學生互動,教師不需要粉筆與黑板,也可以直接畫出圖像文字,讓學習這件事變得更為生動有趣。

學生有了身歷其境的真實感受後,還是要回到現實的世界中,就感官經驗轉換成與人溝通互動的語言與文字,並且應用高層次的思考能力,深入分析探討其意義。如此才是科技工具的正用而非誤用,千萬別讓學生只是不斷期待著下次又可以看到什麼,進入到什麼世界中,但是卻不想動腦思考,也不想動口討論,更不想提筆寫作。

從當今的趨勢潮流來看,資訊科技工具確實已經成為學校及家庭生活的核心要素,但是,我們是否曾經思考過,如果有一天,絢爛的資訊科技外衣被褪下,呈現在你我面前的就只是人與人之間坦誠的眼對眼、面對面、心對心的互動,您覺得,此刻的我們,究竟是運用資訊科技具有主體性的「人」,還是淪為被資訊科技役使喪失主體性的「物」呢?

*作者為北投清江國小校長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