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紹煒專欄:當彭總裁成為萬惡的佛地魔,他有那麼「神」嗎?

2016-07-19 06:30

? 人氣

央行總裁彭淮南出被周刊影射為如魔地佛一樣。(資料照片,顏麟宇攝                                                                                                                                                                                                                          顏麟宇攝)

央行總裁彭淮南出被周刊影射為如魔地佛一樣。(資料照片,顏麟宇攝 顏麟宇攝)

上周最「有趣」而特別的新聞,是央行與《今周刊》隔空交戰,周刊把央行總裁彭淮南影射有如「萬惡的佛地魔」─台灣這麼多年的經濟問題,都與彭淮南18年的政策有關。央行當然馬上回敬33頁的說法反駁,周刊也再重炮回擊。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依照這篇彭淮南《他是神操作還是獨裁者?》,彭淮南確實是「罪孽深重」,堪稱台灣經濟的罪人。從央行「阻升不阻貶」的弱勢台幣政策、低利率等雙率政策,使出口廠商失去研發與升級的誘因,推升房價,讓台灣低薪、低物價,形成購買力幻覺,扭曲台灣經濟。此外,也讓央行理事會淪為一言堂,綁架「新台幣」、扭曲台灣經濟。

這麼多「罪狀」,到底那些是彭淮南與央行真該負責,又有那些是因果關係混淆,難以辨識?或是說根本與央行政策無關?

弱勢匯率的影響與因果

在所有罪狀中,弱勢台幣政策堪稱是核心,類似說法其實有不少經濟學者私下也曾提出,認為弱勢台幣固然對出口競爭力有幫助,但卻弱化國內企業與產業升級的動力。持此看法者多以民國70年代中期的台幣長期升值為例,台幣兌美元從40元挺進到25元,結果不是台灣出口全垮,而是造就了台灣科技產業的盛世。

不過,對此說法與升值效益,是否真能類比,仍有讓人懷疑之處。當年台灣科技產業的建立與成長,一般的看法是受惠於政府扶植產業政策,民間則有一批創業者投入,而正逢起飛中的資本市場又源源不絕的提升便宜的直接金融資金給產業,幾項有利因素匯集才造就之後的成果。台幣強勢確定對吸引人才、對外購買投資設備時有助益,但強勢匯率似難被認為是主要因素。

經濟佳產業強才能支撐強勢貨幣

如果換個角度看,則可能兩者之間的因果關係正好倒過來。台幣當年的持續走強升值,除了匯率長期被低估壓抑,必須「回歸正常」外,當年產業競爭力強,才是支撐匯率持續走強的原因,而不是匯率走強造就競爭力。

國外的例子,也大體上是良好的經濟表現與強而有力的產業競爭力,支撐住強勢貨幣─美元這20多年來大走勢,可看出兩者之間的因果關係。80年代是「日本第一」的年代,美元氣若遊絲走弱,日圓則在廣場協議後強勢走升;90年代中期後,美國新經濟發威,創造史上最長經濟繁榮期,美元是強勢貨幣; 金融海嘯後美國經濟走衰,美元指數走貶到80不到,近2年經濟復甦後又再揚升到近100。日本在安倍經濟學之前,因為套利交易等因素,日圓算是相當強勢,但經濟與產業未因此脫胎換骨。德國「躲」在歐元之後,相較德國經濟體質與產業競爭力,對德國而言歐元算是走「弱勢貨幣」,但德國的產業競爭力仍是全球首屈一指。

喜歡這篇文章嗎?

呂紹煒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