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隆・馬斯克(Elon Musk)的關注重心轉向了機器人,這不僅改變了特斯拉(Tesla)的商業模式,也改變了該公司的創立基因。
這家電動車製造商近22年前建立於一個簡單,或者說激進的理念之上:電動車的發展並非要依靠某種電池技術的突破來實現,而是可以通過新的方式整合成熟的技術來實現。
本文為風傳媒與華爾街日報正式合作授權轉載。加入VVIP會員請點此訂閱:風傳媒・華爾街日報VVIP,獨享全球最低優惠價,暢讀中英日文全版本之華爾街日報,洞悉國際政經最前沿。
如今,特斯拉走上了一條不同的發展道路。特斯拉押注仍處於萌芽階段的人工智慧(AI)技術可以重塑公司,或許能在2026年年底前實現100萬輛無人駕駛汽車上路的目標。
馬斯克押注特斯拉可以成為一家機器人公司,而非依賴於人類駕駛汽車的公司,這有助於特斯拉的市值保持在科技巨頭那個圈層,而非汽車製造商的水準。
在經歷多次推遲後,馬斯克目前計劃於6月(可能在6月22日)在德州奧斯汀面向公眾推出機器人汽車。儘管如此,馬斯克10日也表示這一時間表可能會進一步推遲。
近十年來,馬斯克一直表示特斯拉的自動駕駛汽車即將問世。這些推遲凸顯出要想安全高效地提供此類技術所面臨的挑戰。在此期間,Waymo、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Zoox和其他公司都已展示了在沒有駕駛員的情況下能在公共道路上行駛的車輛。
特斯拉最初的名稱是特斯拉汽車(Tesla Motors),源於使用一種常見技術(基本是指筆記型電腦電池)為車輛提供動力的想法。在那之前,開發電動車的種種努力已讓汽車行業感到失望,因為工程師們一直試圖找到完美的電池,即能夠克服成本和續航里程障礙的電池,而這些問題深深困擾著他們,那時候基本上已經放棄研發努力。
特斯拉2004年的一份早期商業計劃寫道:「為了證明退出電動車業務的合理性,汽車製造商們指出電池技術停滯不前,重量、續航里程和電池壽命等根本問題都無法被克服。」
這份商業計劃指出,汽車行業青睞的重型鉛酸電池技術為電動車提供的續航里程不到100英里。而且,這種電池在使用2.5萬英里後就必須更換。特斯拉的創始人總結道:「汽車製造商是對的:這些限制讓即使是性能最好的電動車也顯得缺乏吸引力。」
但鋰離子電池前景廣闊。因此,特斯拉的創立理念是,將多年前在消費電子產品中流行的、手指粗的鋰離子電池成千上萬地串聯起來,組成一個電池組為高性能汽車提供動力。「使用許多小型商用鋰離子電池為電動車提供動力,這不僅是可能的,而且還有著驚人的優勢,」這份商業計劃稱,「這不是簡單易做的事,但這項技術已經開發出來,而且運行得非常好。」
這一理念顯然引起了馬斯克的共鳴,他成為了特斯拉最大的初始投資者,後來又擔任了董事長。 (相關報導: 華爾街日報》馬斯克在川普圈子冉冉上升,特斯拉卻在走下坡路 | 更多文章 )
特斯拉真正的突破在於,它把優秀的軟體和機械工程技術結合到一起,防止電池組成為火災隱患。當傳統汽車公司最終意識到鋰離子電池的潛力時,特斯拉這家初創公司已經擁有了巨大的先發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