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錢人買房最在意什麼?不是地段生活機能!首重1關鍵才是真正賺錢密碼

有錢人買房時到底在想什麼?他們看中的,不只是地段好、增值潛力高,更講究住宅是否能展現身份、確保隱私、守護安全,甚至與家族傳承與樂齡生活有關。(示意圖/取自pexels)
目錄

你以為買房只是找個住的地方嗎?對有錢人來說,這可是一門精密的「資產配置學」。根據中國信託最新發表的《2025臺灣高資產客群財富報告》,台灣高資產族群預估將達81.6萬人,總資產突破新臺幣57.69兆元。他們不只是有錢,更善於運用資金,無論是投資組合還是不動產選擇,都講究國際視野與策略思維,從美國聯準會的政策到地緣政治風險,通通列入考量。

這些有錢人買房時到底在想什麼?他們看中的,不只是地段好、增值潛力高,更講究住宅是否能展現身份、確保隱私、守護安全,甚至與家族傳承與樂齡生活有關。從紐約、東京等國際大都會的頂級豪宅,到台灣本地備受矚目的指標建案,當這些高資產買家要出手購屋時,真正放在心上的關鍵到底是什麼?《網路溫度計DailyView》透過《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輿情分析軟體,揭開「有錢人買房的十大關鍵思維」,一起看看他們下決策時最重視的是哪些事!

No.1 貸款條件

其實,對高資產族群來說,貸款並不是因為「買不起」,而是資金調度與資產配置的重要工具。他們懂得保留現金彈性,用於投資、事業拓展或其他高報酬機會,而不是一次把現金全數投入不動產。不過,這套靈活的操作邏輯,卻在央行祭出史上最強打房政策後,開始出現挑戰。

被外界稱為「金龍海嘯」的第七波信用管制,由央行總裁楊金龍於2024年9月19日宣布,引爆聲量高峰,關鍵在於不僅限縮第二戶貸款成數至五成,還取消寬限期,並將信用管制區域擴大至全台,原本習慣以多戶布局的買家,也因此被迫重新評估進場的方式與時機。

中信房屋研展室副理莊思敏指出,銀行放款日趨保守,貸款成數下修,使得過去慣於以槓桿操作的富裕族群,也紛紛調整策略,轉向全現金或低槓桿購屋。在國際政經局勢動盪、股匯震盪加劇、房市轉冷的氛圍下,這群嗅覺敏銳的投資者比以往更加謹慎。他們不再只追求短期報酬,而是聚焦於長期置產與抗風險能力,讓手中的資產能穩健穿越各種市場變局。

No.2 區段、生活機能

買房不只是購買一間屋子,更是選擇一個「生活圈」。就像許多網友分享的經驗,「買在生活機能強的地方,想吃什麼巷口就有」、「重點是食衣住行育樂都要方便!」對高收入族群來說,選房不是比誰裝潢華麗,而是看誰更懂生活。

例如深耕地方多年的麗晨建設,購地自有一套邏輯,會從「住起來舒服」出發,不碰開發中重劃區、不倚賴未來機能,只選擇現在就能安心生活的成熟地段。清晨醒來,陽光穿過大面落地窗,映照窗外綠意盎然的街景;轉個彎,咖啡館、超市、公園都在步行範圍內,日常就像量身打造般貼合所需。他們相信,蓋房子不是完成一棟建築,而是在打造一場你會愛上的日常。好品質的住宅,不只是住得安心,更是住進你心裡的理想生活劇本。 (相關報導: 台灣老牌建商捲款潛逃!買預售屋錢全打水漂,公司名稱曝光 更多文章

No.3 樓層與視野

高樓層、全景視野,對高資產族群來說,不只是身份的象徵,更是一種從容生活的實踐。他們追求的,不只是坪數和地段,而是一種「看得見風景的生活」。清晨,陽光沿著天際線灑進室內,城市緩緩甦醒;黃昏時分,夕陽從遠方建築間緩緩落下,餘暉靜靜鋪滿整個客廳。這樣的畫面,不是度假才有,而是他們每天的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