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六四天安門事件36周年、劉曉波獲頒諾貝爾和平獎15周年之際,日本民間團體3日於東京眾議院第一議員會館舉辦「劉曉波是誰——八九・六四天安門事件36周年記念」。多位學者、人權行動者與少數民族代表齊聚,追思劉曉波的思想與行動,他們呼籲國際社會正視中國人權惡化的現況,並指出其壓迫行徑已威脅至台灣與日本。
主辦人之一、前眾議院議員牧野聖修致詞指出,1989年,中國青年在天安門廣場展現自由意志,曾激發全球的政治改革。他說,劉曉波當年站在學生一方,主張非暴力,事件後多次入獄,仍持續倡議改革,撰寫《零八憲章》,並於2010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中國共產黨不倒,這些問題就無解。不只是西藏、香港、台灣,也包括日本。我們不能再只靠決議案,要開始真正行動。」
中央大學教授及川淳子以與劉曉波夫婦的交流為引,簡述他對自由、非暴力與民間改革的堅持。她指出,劉曉波身為《零八憲章》起草人之一,長期主張法治與人權,並在2009年遭以「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判刑11年,最終病逝於服刑中。她表示:「我們的責任,是拒絕遺忘、繼續閱讀,讓更多人理解他留下的思想。」

國際特赦組織日本支部中國小組協調員北井大輔回顧參與提名劉曉波獲獎的經過,坦言當時曾以為國際壓力能有所改變,但事實卻證明中國政府毫不妥協。他說:「即使無法改變結果,我們也不能沉默,因為不再提起,就等於讓這一切消失。」
來自香港的人權行動者潘嘉偉談及2008年《零八憲章》發表後,香港曾發起連署聲援,但劉曉波卻因此遭到重判。他指出,中國政府不只讓他死於獄中,更將他海葬、不留骨灰,並持續監控遺孀劉霞。他說:「中共想要的不只是消滅他,更是讓世界遺忘他。」
西藏流亡政府駐台灣代表巴瓦・格桑堅(Kelsang Gyaltsen Bawa)則指出,劉曉波的和平理念與藏傳佛教的精神一致。他回憶2010年諾貝爾和平獎頒獎典禮上那張「空椅子」,象徵中國對異議者的封鎖與強硬。他表示:「台灣是亞洲最自由的地方之一,這個地方應當被保護,而不是被吞噬。」
活動最後舉行燭光悼念儀式,與會者手持燭火低頭默哀,悼念劉曉波與六四死難者,並呼籲國際社會正視中國專制體制對亞洲民主的全面壓迫。
(相關報導:
總統任內第一次六四談話 賴清德:時隔36年威權主義仍是國際社會挑戰
|
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