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3日,南韓第21屆總統大選落幕,「共同民主黨」李在明以得票率49.42%擊敗「國民力量黨」金文洙的41.15%;這也是時隔3年來的政權交替。南韓投票率創下28年來新高,第三次參選總統李在明,以總得票數1,728萬打破歷屆紀錄。面對美中角力的背景、北韓的威脅,以及國內的政治兩極分化,李在明當如何開啟南韓政治外交新局?《韓聯社》與「大西洋理事會」進行深入剖析。
美國:祝賀當選,堅守「磐石般」的同盟
南韓是美國在印太地區的重要盟國,川普政府也迅速對李在明當選表達祝賀,並強調將持續深化韓美日三邊安全與經濟合作。美國國務卿兼國安顧問魯比歐(Marco Rubio)代表美方發表聲明,肯定雙方基於互助防衛條約、共同價值及緊密經濟關係的「磐石般」盟誼。與此同時,白宮匿名官員回覆《韓聯社》書面採訪:「韓國已舉行自由且公正的選舉,但對中國持續干涉全球民主國家,美國表示憂慮和反對。」顯示美國對中國在全球民主國家間的介入與影響力深感憂慮。

此前,川普政府就對所謂「安美經中」政策發出警告,即美國盟友一邊維持與中國的經濟合作,一邊維持與美國的安全合作,這種矛盾態度令人警惕。美國國防部長赫格塞斯(Pete Hegseth)5月31日在新加坡香格里拉談話時,就強硬指出「許多國家都受到誘惑,想同時與中國經濟合作、又與美國防衛合作」,擔心中國會利用兩頭討好的國家當作「槓桿」使力。
部分解讀認為,美國政府藉由明確表態穩固韓美同盟,也間接要求韓國新政府在面對中國這個最大全球霸權競爭者時保持距離。一般認為等待李在明的最嚴峻外部挑戰,是美國總統川普的關稅政策,以及北韓與俄羅斯不斷擴大的軍事合作關係。但專家多半認為,無論誰當選總統,都很難在這些議題上為韓國爭取重大進展,李在明在就職演說中也沒有直接提及與美國的貿易問題。
外交路線:務實調整,穩定與美中朝關係
李在明在就職演說中表示,他將基於穩固的韓美軍事同盟,以「強大威懾力」應對北韓可能的挑釁行為,但他也承諾將重啟與北韓停滯已久的對話,透過對話與合作建立朝鮮半島的和平局勢。一般認為,李在明在外交策略上將展現務實且靈活的調整,大西洋理事會印太資深研究員、成均館大學政治系副教授曹成敏(音譯)分析,與保守派的尹錫悅相比,李在明的外交取向更接近同黨的前總統文在寅,推動與北韓對話並保持與中國穩定關係。

然而,曹成敏指出,李在明當前更重視國內經濟復甦。因此,他初期不太可能展開像文在寅那樣,積極在華盛頓、平壤與北京間穿梭斡旋的外交行動。在核武協商方面,他比文在寅強調「南北和解」更務實,李在明主張「對平壤有條件的對話」、循序漸進的無核化進程。曹成敏進一步分析,南韓外交政策變動很大程度將取決於國際局勢,特別是若川普與金正恩再度舉行峰會,李在明可能支持第三次「川金會」,也不會反對美軍在半島的兵力調整。
(相關報導:
從貧民窟少年到韓國總統!李在明發表勝選演說:必將克服內亂,竭盡全力復甦經濟
|
更多文章
)
台灣議題:考驗李在明戰略平衡
李在明對於台灣問題不像日本與美國那樣積極,他在競選活動中更宣稱台灣與中國的關係是「內政問題」,只要說「謝謝」就可以,為什麼要去挑釁中國,他也曾批評尹錫悅政府過度「刺激中國」,表示「台灣問題變成怎樣,跟我們有什麼關係」?在接受《時代》專訪時李在明被問及「中國武力攻台時,韓國是否應該援助」,他的回應是「等到外星人即將入侵地球時,我再來思考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