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博新聞》26日獨家報導,習近平正在考慮新版「中國製造2025」計劃,以促進高端技術產品的生產,不過名字可能不會叫做「中國製造2035」,以免又被川普盯上。儘管受到美國和歐洲的抵制與打壓,中國仍堅持優先發展製造業的策略,並將專注於發展半導體和新能源材料等核心技術。
知情人士對《彭博新聞》透露,習近平政府正在考慮制定「中國製造2025」的未來版本,促進高端技術產品的生產,這表明在美國總統川普設法將更多工廠遷回美國之際,中國政府也有意牢牢控制製造業。由於討論非公開的討論內容,知情人士要求匿名,並稱未來10年的計畫將優先考慮包括晶片製造設備在內的技術。而且這個計畫可能不會採用既有計劃的類似名稱,以避免引起西方國家的關注與批評。
其中一位知情人士表示,北京希望將製造業在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維持在穩定水準,這也意味著川普想要拉動製造業回流恐怕沒有那麼容易。據稱中國官員雖然討論了是否納入消費佔中國GDP比重的目標,但北京目前傾向於不這麼做,因為他們擔心缺乏有效的工具來刺激家庭支出,也不願承諾具體的數字。據稱新版五年計劃將於2026年3月的兩會期間公布,而下一個製造業計畫也將在同一時段亮相,不過發改委並未回應《彭博》新聞的置評請求。
美中是戰是和,貝森特留下想像空間
《彭博新聞》指出,北京目前的討論顯示,中國計劃大致維持被西方批評加劇貿易失衡的整體經濟戰略,這也是美中貿易談判的重點之一。川普政府一方面試圖推動中國轉向消費導向經濟,同時運用出口管制與關稅實施「戰略脫鉤」,企圖實現美國在鋼鐵、醫藥及半導體等領域自給自足。北京則運用稀土管制、報復性關稅等手段反擊,這也反映出北京對貿易戰衝擊國家安全的顧慮。
不過美國財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日前也對CNBC表示,在戰略物資之外,美中其實也保有合作空間:「我們需要更多的製造業,他們需要更多的消費,我們有機會共同實現重新平衡。我們拭目以待,看看這是否可行。」
《彭博新聞》指出,中國領導人確實已經開始談「刺激更多消費」,從而避免陷入通貨緊縮螺旋、抵消川普關稅導致的出口下滑。在今年3月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會議上,國務院總理李強表示「大力促進消費」是政府今年的首要任務,敦促官員採取更多措施「使國內需求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和支柱」。不過從那時起,中國政府幾乎沒有採取任何新的具體措施來刺激消費,中國的政策制定者則繼續將製造業視為國家安全和創造就業機會的核心。
由於消費只佔中國國內生產毛額(GDP)的40%左右,已開發經濟體的比例卻高達50%至70%,這導致持續的失衡和貿易緊張局勢;包括製造業在內的投資則占中國經濟的40%左右,約為美國的兩倍,與世界其他地區相比也處於歷史最高水準。
中國製造2025
習近平政府於 2015 年發布了「中國製造 2025」計劃,致力於使中國在電動車、商用飛機、半導體和機器人等各個領域成為領先者。國務院當時設定的目標是,到2035年,將中國建設成為世界製造業中型強國;到2049年,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一百年時,將中國建設成為製造業主要強國。
《彭博新聞》,「中國製造2025」計畫在很大程度上取得了成功:在《彭博》追蹤的13項關鍵技術中,中國在其中5項佔據全球領先地位,並在另外7項則是快速迎頭趕上。中國政府尤其重視半導體的製造設備,因為美國政府聯合荷蘭的艾斯摩爾、日本東京電子,不讓中國取得晶片的製造設備、技術與原材料。中國企業只能利用在出口限制之前購買的外國設備,卻在晶片製造方面取得重大進展。但中國缺乏獲得最佳工具的管道仍是技術進步的重大障礙——川普政府正尋求進一步收緊限制。 (相關報導: 黃仁勳稱中國AI是「獻給世界的禮物」,《彭博》專欄作家:矽谷該學學他的科技樂觀主義 | 更多文章 )
「中國製造」計畫特別注重提升中國的製造業,並長期減少對外國技術的依賴。相較之下,五年計畫是指導國家整體發展的更廣泛的藍圖,涵蓋基礎設施、環境和社會福利。在以美國為首的抵制下,「中國製造2025」計畫已成為敏感話題,北京近年甚至避免提及計劃名稱。不過習近平也加大了培育「新質生產力」的呼籲,包括電動車、太陽能板和電池。根據國發改委下屬媒體報導,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已成為各政府部門制定下一個五年規劃的研究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