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微軟都被騙!新創公司靠「真人假扮AI」,竟衝出13億美金價值?

2025-05-26 14:22
(圖片來源/Builder.ai)

曾被譽為「AI民主化代表」的新創公司 Builder.ai,從獲得微軟與卡達投資局投資,到申請破產保護,僅僅數年。這家估值曾高達13億美元的公司,最終被揭露其「AI自動開發」技術其實靠的是一群印度工程師?

從AI神話到破產保護,Builder.ai怎麼撐不下去?

Builder.ai 成立於2016年,主打「低程式碼/無程式碼」開發平台與 AI 助理 Natasha,號稱讓不懂寫程式的人也能快速打造 App。短時間內吸引微軟、卡達投資局等重量級投資人青睞,估值一度飆上13億美元。

然而,這場 AI 革命卻在 2025 年 5 月戛然而止——Builder.ai 向英國法院申請破產保護,帳戶僅剩 500 萬美元,最大債權人 Viola Credit 更在此之前扣押了 3,700 萬美元資金。

AI是幌子?工程師才是真主角

這家以 AI 開發為主打的公司,其實早在 2019 年就被《華爾街日報》質疑,平台大量仰賴印度工程師手動撰寫程式碼,AI應用比例遠低於對外宣稱。這類「AI漂綠」(AI washing)手法,讓公司看起來前衛,實際卻是人海戰術在撐場。「人工智慧」的外衣,包裝的是實實在在的外包工廠。

創辦人爭議連環爆,財務黑箱壓垮信任

創辦人 Sachin Dev Duggal 長期將帳目交由與其私人關係密切的單位處理,並被控誤導投資人。2024 年起,公司內部接連爆出管理混亂、App 開發延誤、甚至 Duggal 被印度政府調查涉嫌洗錢。

2024年3月,新任 CEO Manpreet Ratia 上任後坦承,公司帳戶幾近歸零,營收預估從原本的 1.4 億美元下修至 7,000 萬美元。當 Viola Credit 抽資後,資金鍊徹底斷裂。

Builder.ai殞落 暴露AI產業的五大風險

1.AI敘事與實際技術落差過大

2.營收模式薄弱,過度依賴創投輸血

3.企業治理與審計黑箱,難以建立信任

4.高運算成本與幻覺問題未解

5.誇大行銷恐觸法規,遭監管機構盯上

AI泡沫還有幾家在撐?

根據 Gartner 預估,2024 年全球低程式碼/無程式碼平台市場規模將達 2,600 億美元,但在技術未成熟、商業模式尚未穩定的情況下,類似 Builder.ai 的案例可能不是唯一。

喜歡這篇文章嗎?請作者喝杯咖啡支持他

請他喝杯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