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歲的黛安娜(Dianna Huff )是一個愛國購物者,她向《華爾街日報》表示,她這10年來致力於只使用「美國製」商品,像是床單、襪子和沙發等這類商品相對容易,但總有些商品,無論再怎麼努力就是無法買到國貨,例如每天使用的手機、眼鏡、刮鬍刀等。
根據《華爾街日報》,黛安娜的客廳裡全都是美國製商品:咖啡桌來自麻州的Saloom Furniture、窗簾是愛荷華州的Heritage Lace、鏡子是在美國網路商店平台Etsy上買的、狗狗Rocky的項圈和牽繩來自新罕布夏州的LupinePet、沙發則是在2002年購入、同樣是美國製的。
但並不是每件商品都能「美國製造」。她回憶道,為了貫徹「愛用國貨」的生活原則,她有次甚至爬進冰箱裡,只為了找產品標籤,結果卻失望地看到小小的「墨西哥製」字樣;還有一次她買了台體重機,明明廠商保證產品是在美國工廠製造,但她最後卻發現不是並拿去退貨。她無奈地說:「這是一段充滿挫折和誤打誤撞的旅程」。
許多美國人向黛安娜一樣,想用消費來支持國內的製造業,但過去幾十年來,全球分工的模式讓很多產品都在國外生產,不管這些人再怎麼堅持,有些東西就是找不到「美國製造」。根據標普全球汽車(S&P Global Mobility)的數據,2024年美國賣出的新車中,有近一半是在國外組裝。另一方面,幾乎所有在美國販售的智慧型手機也都是進口貨。
《華爾街日報》25日指出,很多企業會強調「美國製」的形象,但其實他們只在美國生產一小部分商品。在自由貿易協定的推波助瀾下,製造商將工廠遷到海外,因為那裡的勞動成本低得多。因此,許多想買美國製商品的人,要不是不願意多花錢、要不就是買不起,因為美國製造的產品通常比較貴。根據美國市調公司「晨間諮詢」(Morning Consult)5月針對大約1000名美國成年人的調查,超過一半的人表示他們「有時候」會刻意購買國產品,但在那些願意為美國商品掏更多錢的人當中,只有11%的人可以接受超過15%的價格漲幅。
無論政治立場,政客們也都喜歡強調「支持國貨」:無黨籍總統候選人裴洛(H. Ross Perot)過去大力批評美國製造業外流;前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曾推廣國內製造;川普(Donald Trump)總統的關稅政策則希望把製造業帶回美國,並在23日威脅要對歐盟(EU)商品徵收50%關稅,還可能對國外製造的iPhone加徵新關稅。目前美國從歐盟進口的商品包括汽車、服裝和酒類等。 (相關報導: iPhone漲定了?阮慕驊曝美國製造成本每支破10萬:川普25%關稅蘋果又要做惡夢 | 更多文章 )
白宮發言人羅傑斯(Taylor Rogers)表示:「『美國製』不只是一個標籤,它象徵美國的偉大。當我們再次成為全球製造強國時,全世界都會習慣看到這個標籤。」47歲的共和黨政治顧問布雷納德( Matt Braynard)向《華爾街日報》表示,他這5年來努力買美國製商品,反而省了些錢,因為這些產品更耐用,例如他拋棄德國品牌雨果博斯(Hugo Boss)的內褲,改穿Hard Hat Apparel的,前者5件69美元(約合新台幣2061元)、後者5件85.99美元(約合新台幣257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