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吃生魚片恐得胰臟癌?營養師出面揭開真相:無故背痛、上腹痛…這6大警訊要小心

2019-03-27 12:12

? 人氣

號稱「沉默殺手」的胰臟癌,令人聞之色變!由於早期難以被發現,且存活率低,不少名人都不敵胰臟癌的侵襲。關於誘發胰臟癌的傳說,也不勝枚舉,日前網路上即傳言:「吃生魚片可能導致胰臟癌」,令許多人感到心慌慌,到底真相如何?以下由營養師教大家如何提高警覺,以遠離胰臟癌!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胰臟俗稱「腰尺」,是人體中僅次於肝臟的第二大消化腺體,主要扮演幫助食物消化吸收的角色,同時具有內分泌及外分泌功能,鄭欣宜營養師表示,內分泌的功能是分泌胰島素、升糖素等血糖,調節賀爾蒙,而外分泌的功能則是分泌消化液及酵素,例如:胰蛋白酶、胰澱粉酶等,能幫助消化。這些酵素在胰腺體中不具活性,要到腸道才會被活化,但若提早在胰臟中活化時,就會消化胰臟本身。若胰臟持續受損,就可能導致胰臟炎,而長期處於發炎狀態中,就會增加罹患胰臟癌的風險。

胰臟癌存活率低2大原因:早期難發現、容易轉移

胰臟癌為什麼難以在早期被發現?由於胰臟位於後腹膜腔中,位置較深,因此超音波通常難以看見全貌,加上胰臟癌早期並無明顯症狀,因而容易被忽略,通常都是腫瘤漸漸擴大時,才陸續出現上腹痛、背痛、黃疸、體重減輕,以及下痢症狀,此時,往往已進展到了中晚期。

(圖/維基百科)
黃色的為胰臟,位於後腹膜腔中,位置較深,因此超音波通常難以看見全貌(圖/維基百科)

除了難發現外,胰臟癌也不易治療,由於胰臟癌是轉移性及侵入性高的癌症,癌細胞會透過淋巴腺轉移,蔓延到附近的組織或器官,由於擴散速度快,僅有少部分病人可做手術治療,但預後依然不佳,5年存活率僅有20%。而大部分患者無法以手術方式治療,5年存活率低於5%,被喻為「醫生也舉白旗投降的癌」。

吃生魚片恐致胰臟癌?營養師:目前尚無直接研究証據

既然難以察覺早期胰臟癌,那麼避免胰臟癌上身,需要注意什麼?有危險因子嗎?近日網路上有傳言說:「生魚片當中充滿寄生蟲,吃下肚後,有可能導致胰臟癌」,令喜愛吃生魚片的人惴惴不安。對此,鄭欣宜營養師指出,不新鮮的生魚片當中確實含有一些大腸桿菌、腸炎弧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也有可能包含寄生蟲,因而吃下肚後,可能引起腹瀉、噁心嘔吐等腸胃道不適症狀,但目前尚無研究証據指出,這些寄生蟲會直接導致胰臟癌

(圖/華人健康網)
網路有傳言,吃生魚片恐導致胰臟癌,營養師表示,目前尚無證據指出兩者有直接相關,但吃生魚片仍有許多眉角要注意。(圖/華人健康網)

吃生魚片2要訣:選擇新鮮生魚片+工具洗淨後再使用

鄭欣宜營養師進一步指出,生魚片來源可分為淡水魚(草魚、吳郭魚等)和海水魚(鮭魚、鮪魚等),淡水魚的寄生蟲感染率較海水魚高,因此若要食用,建議以海水魚為優先。除此之外,應選擇新鮮的生魚片,並注意刀子、砧板等工具必須先洗淨後再使用,避免交叉污染。

不可不知!胰臟癌6大警訊要注意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