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投書】曾是進貢禮、又倖免於二戰!揭「壺屋燒」傳奇身世,沖繩的坎坷全濃縮在它身上

2019-01-26 08:00

? 人氣

壺屋燒陶藝和陶工的傳承,就像訴說沖繩坎坷而不屈的歷史運命。線條大器色彩豐富的壺屋燒,是沖繩民間藝術的精華,也是沖繩人化缺憾為奇蹟的證明。(圖/秋禾攝影)

壺屋燒陶藝和陶工的傳承,就像訴說沖繩坎坷而不屈的歷史運命。線條大器色彩豐富的壺屋燒,是沖繩民間藝術的精華,也是沖繩人化缺憾為奇蹟的證明。(圖/秋禾攝影)

「壺屋燒」是代表沖繩的陶藝,歷史悠久。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自古以來,夾在中國和日本之間的沖繩,用巧妙的方式臣服和周旋於兩強,又發展出獨特的文化傳統。1429年至1879年的四百五十年間,以沖繩本島南部為中心的琉球王國,留下許多美麗的城廓,陵墓和庭園。除此之外,流傳至今又發揚光大的,就屬壺屋燒陶藝了。

「壺屋燒」可大別為兩種,一種是沒有上釉的素樸陶器,質地粗糙,稱作「荒燒」。除了儲藏水和酒的甕之外,也常製作避邪的獅子雕像。另一種是塗彩上釉的加工陶器,外觀華麗,稱作「上燒」。上燒除了當裝飾外,多做日常用的杯盤器皿。簡潔有力的線條鑿繪動植物圖案、風景或抽象模樣,最受歡迎的則是各種魚類圖案。

荒燒的獅子像。(圖/秋禾攝影)
荒燒的獅子像。(圖/秋禾攝影)
上燒的酒壺。(圖/秋禾攝影)
上燒的酒壺。(圖/秋禾攝影)

「荒燒」的起源,據傳是14世紀後半,琉球受中國冊封,開始所謂「進貢貿易」。琉球派使節船朝貢馬、刀、硫磺和香木等地方特產,也獲得中國皇帝賜頒回饋品,其中包括許多東南亞傳來的酒甕和碗壺,荒燒的原始製法,就由這裡學得。「上燒」的起源,則是17世紀初,琉球受日本的薩摩藩(現鹿兒島)武力侵攻而降伏,開始附屬於中日兩國的「兩屬體制」。當時的琉球王經由薩摩招聘朝鮮陶工,指導製作加工繁複的陶器,即為上燒。

1682年琉球王朝的尚貞王時代,將沖繩各地的窯場統一,集中於牧志村南部,就是現在的那霸市壺屋地區。此後,以壺屋為根據地的「壺屋燒」逐漸聲名遠播,不但被大量消費和貿易,還被當作琉球使節上江戶時,進貢幕府將軍的獻禮。

1868年明治維新之後,琉球王府被廢除,琉球群島改為沖繩縣,日本全國的買賣交易也自由化。廉價陶器互相競爭之下,壺屋燒寡不敵眾進入低潮。直到20世紀初的大正時代,主張「用之美」的日本民藝運動創始人柳宗悅和濱田庄司,一起造訪沖繩,對當地的日用陶器驚艷不已。經由他們介紹和指點,沖繩著名的陶工金城次郎和新垣栄三郎等人,開始在東京和大阪神戶等地出展,重振壺屋燒雄風。

人間國寶金城次郎作品。(圖/秋禾攝影)
人間國寶金城次郎作品。(圖/秋禾攝影)

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美軍登陸沖繩,開始慘烈的焦土戰爭。三個月當中除了被美軍攻擊外,日本軍更命令沖繩百姓集體自殺。結果有12萬人約四分之一的沖繩縣民犧牲,悲慘無比。壺屋地區倖免於戰,被害較輕,傳統建築和薪窯得以保存。

進入1970年代,因為那霸急速都市化,壺屋一帶燒柴火的登窯開始被規制,終究停止使用,改用瓦斯窯和電氣窯。時至今日,除了還被允許用柴窯的讀谷村外,壺屋燒的窯廠也分散到沖繩縣各地,共有約一百餘處。

現在,那霸市的壺屋地區,還有一條遍布陶器的美麗市街,稱作壺屋やちむん通り(やちむん是沖繩方言,陶器之意)。路口的「那霸市立壺屋燒物博物館」,三層樓建築依序介紹壺屋燒的歷史和製法,並展出各時代作品,非常詳盡。博物館背後小巧的「土地君」廟,祭祀陶藝的守護神,也保佑壺屋燒綿延不絕。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