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美國總統川普再度祭出對中高額關稅,中國經濟面臨新一波衝擊。《彭博》報導指出,2024年美國自中國進口總額達5,250億美元(約新台幣17兆元),如今面對最高245%懲罰性關稅,中國出口商哀鴻遍野,官方正全力推動內需,以彌補美國市場萎縮造成的損失。
川普關稅重擊中國出口,中國企業停產裁員潮蔓延
自美方啟動貿易戰以來,中國多數出口導向企業生產計畫紛紛停擺,許多工廠選擇提前放長假,長江三角洲與珠江三角洲地區更出現大規模裁員潮,失業農民工紛紛返鄉,被迫「提前過年」。
有中小企業主在直播平台訴苦「美國訂單全停了」;不少失業者投遞上千份履歷,卻始終無法重返職場。高盛集團估算,至多約2,000萬中國勞工(約佔總勞動人口3%)的工作機會受到美國訂單流失波及,勞動市場面臨大規模減薪及裁員打擊。
AI自動化與外部壓力雙夾擊 職缺驟減三成
除了出口低迷導致失業率攀升,中國製造業也正加速導入人工智慧與自動化生產,進一步壓縮就業空間。根據法國QuantCube Technology追蹤超過2,000家企業的線上招聘資料顯示,中國最近兩個月的職缺數年減近30%。
長江商學院民調亦顯示,3月民營企業的招聘意願跌至半年來最低水準。非製造業就業指標同步下滑,反映整體企業對經濟前景仍抱持觀望態度。
Pantheon Macroeconomics首席中國經濟學家瑞格利指出,去年底實施的刺激措施尚未有效帶動就業,多數企業在重新招人前仍觀望經濟走勢。
成長數據亮眼難掩隱憂 內需刺激難度升高
儘管2025年第一季中國GDP年增率仍維持在5%以上,並超出官方預期,但經濟基本面並未穩定。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長王曉萍坦言,就業市場仍承受國內外雙重壓力,人大會議中也設下2025年新增1,200萬城鎮就業機會的目標,顯示當局已意識到失業問題的嚴峻性。
與此同時,房地產市場持續低迷,使得提振消費支出更加艱困。消費信心不足,也使政府難以透過內需補齊出口的缺口。
投資帶動短期成長 但難掩出口重創
中國今年初以創紀錄的基礎建設投資帶動經濟,包括3月挖土機銷量年增29%,以及2月公債淨發行額激增至1.5兆元人民幣(約2,060億美元)。這些數據顯示短期投資效益浮現,成為撐起經濟成長的主力來源之一。
然而,美國在「關稅解放日」宣布對全球貿易夥伴加徵關稅後,儘管對多數國家暫緩施行,但中國例外,遭到高達245%的懲罰性關稅,嚴重打擊其出口業。根據彭博經濟研究估算,若中國對美出口中斷,將導致中國GDP減少約3%。
北京亟需內需轉型 高盛下調中國成長預測
在失業壓力居高不下、外貿遭遇瓶頸之際,北京當局正試圖以內需作為經濟新引擎。只是,在就業與消費信心仍低迷的情況下,轉型並不容易。
高盛近期下調對中國2025年全年經濟成長預期,由原先的4.5%下修至4%。除非後續推出更具針對性的支持政策,否則在關稅重壓與就業惡化的雙重挑戰下,中國經濟仍難言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