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滅亡後,宮廷崩解、權貴落魄,不少曾在宮中服侍的王公貴族、宮女、太監都面臨身份轉變與生存挑戰。過去受人伺候的王爺們也不得不開始自食其力。然而根據《網易》報導,在溥儀退位後,有兩類人卻逆勢而起,憑藉一身本領在民間廣受歡迎。他們是誰?為何能在動盪中站穩腳步?
溥儀退位下人流落街頭!2類人一出宮竟成搶手人才
一、御廚:一手好廚藝,從皇宮紅到民間
根據宮中規制,清朝御膳每餐多達120道菜,分三大桌擺放,另有主食、點心、水果等,皇帝每道菜最多只動三次筷子。
這樣的飲食文化,造就了一批手藝高超、心思細膩的御廚。他們不僅要做得精緻,還得拿捏分寸,不能太美味怕皇帝過飽傷身);也不能太難吃怕觸怒聖顏,稍有不慎便可能人頭落地。
當清廷覆滅,這群御廚走入民間,立刻成為餐飲界的「金字招牌」。只要自報「宮廷御廚」出身,立刻被高薪延攬。有傳說指頤和園附近的知名餐廳「仿膳」,便是出自一位御廚之手,至今仍吸引饕客前往一探宮廷美味的真實風味。
二、御醫:有品級、有技術,成為醫界活招牌
比起御廚,御醫的身分更具官方性,他們有官職且地位不低。能進宮任職者,往往是年過五旬的名醫,或出身醫學世家,技藝精湛,深受皇族信賴。
清室瓦解後,御醫們雖告別皇宮,卻依然吃得開。畢竟,無論朝代更替,總有人需要看病。這些「沾過龍氣」的御醫,紛紛被大醫館網羅,病患預約排隊不說,還得看身分才有機會就診。
部分御醫則選擇寫書,將數十年行醫心得整理成冊,成為後世醫學的重要參考。例如清末最後一位太醫院掌印任錫庚,20歲進入清廷內務府太醫院,侍奉過光緒與宣統兩朝。他以日記形式記錄醫案與見聞,留下名作《九龍蟲志》,書中詳細記述一味神秘藥材「九龍蟲」及其應用,令人嘖嘖稱奇。
資料來源:《網易》
責任編輯/梁溶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