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即將開學,新學期你有規劃嗎?李開復:這7件事一定要在四年完成,否則一畢業就後悔

2017-09-07 10:00

? 人氣

「開復老師:就要畢業了。回頭看自己所謂的大學生活,我想哭,不是因為離別,而是因為什麼都沒學到。我不知,簡歷該怎麼寫,若是以往我會讓它空白。最大的收穫也許是...對什麼都沒有的忍耐和適應...」

這封來信道出了不少大三,大四學生的心聲。大學期間,有許多學生放任自己,虛度光陰,還有許多學生始終也找不到正確的學習方向。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我想對所有同學說:大學是人一生中最為關鍵的階段,每一個剛進入大學校園的人都應當掌握這 7 項學習,你就能成為一個有潛力、有思想、有價值、有前途的快樂的畢業生。

1. 自修之道:從舉一反三到無師自通

記得我在哥倫比亞大學任助教時,曾有位中國學生的家長向我抱怨:

「你們大學裡到底在教什麼?我孩子讀完了大二資工系,居然連VisiCalc都不會用」。
「我們不能保證大學裡所教的任何一項技術在五年以後仍然管用,我們也不能保證學生可以學會每一種技術和工具我們能保證的是,你的孩子將學會思考,並掌握學習的方法,這樣,無論五年以後出現什麼樣的新技術或新工具,你的孩子都能游刃有餘」

大學不是「職業培訓班」,而是一個讓學生適應社會,適應不同工作崗位的平台。在大學期間,學習專業知識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還是要學習獨立思考的方法,培養舉一反三的能力。

上中學時,老師會一次又一次重複每一課裡的關鍵內容。但進了大學以後,老師只會充當引路人的角色,學生必須自主地學習,探索和實踐。走上工作崗位後,自學能力就顯得更為重要了,微軟公司曾做過一個統計:在每一名微軟員工所掌握的知識內容裡,只有大約10%是員工在過去的學習和工作中積累得到的,其他知識都是在加入微軟後重新學習的

因此,自我能力必須在大學期間開始培養。許多同學總是抱怨老師教得不好,課程安排也不合理。我通常會勸這些學生說:「與其詛咒黑暗,不如點亮蠟燭」大學生不應該只會跟在老師的身後亦步亦趨,而應當主動走在老師的前面。最好的學習方法是在老師講課之前就把課本中的相關問題琢磨清楚,然後在課堂上對照老師的講解彌補自己在理解和認識上的不足之處。

2. 基礎知識:數學、英語、電腦、網路

在大學期間,同學們一定要學好基礎知識,其中包括數學,英語,電腦和網路的使用,以及本專業要求的基礎課程(如商學院的財務,經濟等課程)。在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很多看似高深的技術,在幾年後就會被新的技術或工具取代,只有對基礎知識的學習可以受用終身。

● 數學是理工科學生必備的基礎。很多學生到了大學,一旦發現系上對數學的要求不高,就會徹底放鬆對數學知識的學習。但不要忘記,絕大多數理工科專業的知識體系都建立在數學的基石之上。例如,要想學好資工專業,那至少要把離散數學(包括集合論,圖論,數理邏輯等) ,線性代數,概率統計和數學分析學好。

● 二十一世紀裡最重要的溝通工具就是英語。有的同學僅僅把英語當作一種求職必備的技能來學習,甚至還有人認為學習和使用英語等於崇洋媚外。其實,學習英語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掌握一種重要的學習和溝通工具。所以當我們在讀書時,可以盡量閱讀原版的教材,並適當地閱讀一些自己感興趣的專業論文。

● 資訊科學與資訊技術方面的素養,也是進入社會的必備基礎之一。雖然不是每個大學生都需要懂得計算機原理和編程知識,但所有大學生都應能熟練地使用電腦、網路、辦公軟體和搜索引擎。

m03.PNG
(圖/マイナビ転職@youtube)

3. 實踐貫通:「做過的才真正明白」

上高中時,許多學生會向老師提出「為什麼?有什麼用?」的問題,通常,老師給出的答案都是「不准問」。進入大學後,這些問題的答案應該是「不准不問」。在大學裡,同學們應該懂得每一個學科的知識,理論,方法與具體的實踐,應用如何結合起來,尤其是工科的學生更是如此。

因此,我建議同學們多選些與實踐相關的專業課。實踐時,最好是幾個同學合作,這樣,既可經過實踐理解專業知識,也可以學會如何與人合作,培養團隊精神。如果有機會在老師手下做些實際的項目,或者走出校門打工,只要不影響課業,這些做法都是值得鼓勵的。外出打工或做項目時,不要只看重薪酬待遇(除非生活上確實有困難),有時候,即便待遇不滿意,但有許多培訓和實踐的機會,我們也值得一試。

4. 培養興趣:開拓視野,立定志向

有些同學問我,如何像我一樣能找到自己的興趣呢?我覺得要客觀地評估和尋找自己的興趣所在:不要把社會,家人或朋友認可和看重的事當作自己的愛好;不要以為有趣的事就是自己的興趣所在,而是要親身體驗它並用自己的頭腦做出判斷;不要以為有興趣的事情就可以成為自己的職業。例如:喜歡玩網絡遊戲並不代表你會喜歡或有能力開發網絡遊戲。

因此,大學生應當更好地把握在校時間,充分利用學校的資源,通過使用圖書館資源、旁聽課程、搜索網路、聽講座、打工、參加社團活動、與朋友交流等。當年,如果我只是乖乖地到法律系上課,而不去嘗試旁聽資工系的課程,我就不會去計算機中心打工,也不去找資工系的助教切磋,就更不會發現自己對資工的濃厚興趣。

其實,讀什麼專業並不能完全決定畢業後的工作方向,除了「選你所愛」,大家也不妨試試「愛你所選」有些同學後悔自己在入學時選錯了專業,以至於對所學的專業缺乏興趣,沒有學習動力;有些同學則因為追尋興趣而「走火入魔」,畢業後才發現荒廢了本專業的課程;另一些同學因為在學習上遇到了困難或對本專業抱有偏見,就以興趣為藉口,不願意面對自己的專業。這些做法都是不正確的。

因此,大家不必把某種興趣當作自己最後的目標,也不必把任何一種興趣的發展道路完全切斷,在志向的指引下,不同的興趣完全可以平行發展,實在必要時再做出最佳的抉擇。

5. 積極主動:果斷負責,創造機遇

被動的人總是習慣地認為,他們現在的境況是他人和環境造成的,如果別人不指點,環境不改變,自己就只有消極地生活下去,我從來沒見過持有這種態度的人可以取得持續的成功。從大學的第一天開始,你就必須從被動轉向主動,因為沒有人比你更在乎你自己的工作與生活,「讓大學生活對自己有價值」是你的責任。

任何規劃都將成為你某個階段的終點,也將成為你下一個階段的起點。例如:如果不知道自己的志向和興趣,應該馬上做一個發掘志向和興趣的計劃;如果不知道畢業後要做什麼,應該馬上制定一個嘗試新領域的計劃;如果不知道自己最欠缺什麼,應該馬上寫一份簡歷,找你的老師、朋友打分,或自己審閱,看看哪裡需要改進;如果畢業後想出國念書,應該想想如何讓自己在申請出國前有具體的研究經驗和學術論文;如果畢業後想進入某個公司,應該收集該公司的招募訊息,以便和你自己的履歷對比,看自己還欠缺哪些經驗。

m04.PNG
(圖/ネスタリゾート@youtube)

6. 掌控時間:事分輕重緩急,人應自控自覺

一位同學是這麼描述大學生活的:「大學和高中相比似乎沒有什麼太大的區別,每天依舊是學習,每次考試後依舊是擔心考試成績......不同的只是大學裡上網的時間和睡覺的時間多了很多,壓力也小了很多」。

這位同學並不明白,「時間多了很多」正是大學與高中之間巨大的差別。時間多了,就需要自己安排、計劃、管理時間。在「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一書中,作者史蒂芬·柯維提出,「重要事」和「緊急事」的差別是人們浪費時間的最大理由之一。因為人的慣性是先做最緊急的事,但這麼做會導致一些重要的事被荒廢掉。

因此,每天管理時間的一種好方法是,早上確定今天要做的緊急事和重要事,睡前回顧一下,這一天有沒有做到兩者的平衡。我建議大家把「必須做的事」和「盡量做的事」分開,必須做的事要做到最好,但盡量做的事盡力而為即可。此外,還要注意生理時鐘的運行規律,按時作息、勞逸結合,這樣才能在學習時有最好的狀態。

7. 為人處事:培養友情,參與群體

很多大學生入校時都是第一次離開父母,離開自己生長的環境。進入校園開始集體生活後,如何與同學,朋友以及社團的同事相處就成為了大學生學習內容的一部分。在未來,人們在社會裡,在工作中與人相處的能力會變得越來越重要,甚至超過了工作本身。所以,大學生要好好把握機會,培養自己的交流意識和團隊精神。

我的建議是:

● 學習團隊精神和溝通能力:在社團中,可以培養團隊合作的能力和領導才能,也可以發揮你的專業特長。但更重要的是,你要做一個誠心誠意的服務者和志願者,或在擔任學生工作時主動扮演同學和老師之間溝通橋樑的角色,並以此鍛煉自己的溝通能力。

● 從周圍的人身上學習:在班級裡,社團中,多觀察周圍的同學,特別是那些你覺得交往能力和溝通能力特別強的同學,看他們是如何與人相處的。

● 提高自身修養和人格魅力:很多在事業上有所建樹的人,都不是只會閉門苦讀的書呆子,他們大多都有自己的興趣和愛好。我在微軟亞洲研究院的同事中就有繪畫,橋牌和體育運動方面的高手。業餘愛好不僅是人際交往的一種方式,還可以讓大家發掘出自己在讀書以外的潛能。

離開大學時,只要做到了這些,你最大的收穫將是「對什麼都可以擁有的自信和渴望」。你就能成為一個有潛力,有思想,有價值,有前途的未來的主人翁。

所以,我認為大學四年應這樣度過。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李開復臉書
責任編輯/陳憶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