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台灣註定不會有另一個連戰?

2025-05-02 07:20
2005年4月29日上午,時任國民黨主席連戰在北京大學發展「堅持和平‧走向雙贏」演講。(取自搜狐)

時任國民黨主席連戰,於20年前的4月29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與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會見。這場「連胡會」,是國共兩黨領導人自1945年蔣毛重慶會談後,相隔60年的會晤,當時兩岸分隔業已56年。

20年後,被視為兩岸關係與國共關係雙重歷史性突破的「連胡會」,卻成了宛如天寶年間的歷史事件。賴政府不可能提起,國民黨也沒人講述,社會更是集體遺忘。只有民間團體海峽兩岸經貿文化交流協會舉辦了「和平之旅20周年的回顧與前瞻」紀念座談會,但與會議室門外「大罷免」喧囂的氛圍,形成了奇特的兩個平行世界。

阿扁台獨狂奔,連戰和平之旅開啟兩岸黃金年代

回顧2005年4月連戰「和平之旅」登場前的兩岸關係,於今格外有既視感。斯時已放棄「新中間路線」的陳水扁,狂奔於台獨的危險邊緣,2002年5月20日正式提出「一邊一國論」;2003年11月11日,宣布要在2006年國際人權日「催生台灣新憲法」,預計2008年實施,被解讀為「台獨制憲時間表」。

面對陳水扁政府的台獨倡議,北京方面不可能沒有回應,一出手就是令台海關係地動山搖的《反分裂國家法》。2005年3月14日由中共全國人大通過的《反分裂國家法》,其中第8條明列「國家得採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3種事態,無疑是反制台獨的強硬表態。

兩岸關係的弔詭之處即在於此,陸方的「反獨」舉措,往往成為台獨政客鼓動民粹情緒的槍砲彈藥。民進黨與眾多獨派社團,於當年3月26日發動「民主和平護台灣」大遊行,以《反分裂國家法》做為抗議的箭靶,宣稱有百萬人上街頭(警方則估計約26萬人),而且首度有時任總統參與。兩岸關係劍拔弩張與對抗格局昭然若揭,連時任國民黨副主席江丙坤率領先遣團「破冰之旅」返台後,還被高檢署以涉嫌「外患罪」進行偵查。

據《連戰回憶錄》記述,當時台灣整體的政治氣氛與壓力,確實有幕僚建議他推遲訪陸行程。不過,對連戰而言,儘管國民黨也不贊成《反分裂國家法》,甚至認為中共這部法律是被陳水扁「一邊一國論」逼出來的。「而國民黨就是要透過訪問,來推動兩岸的和平發展,讓『反分裂國家法』中,對台海情勢採取『非和平方式』沒有啟動的空間與可能,換言之,我們行動是要爭取和平,反對戰爭。」

兩岸關係跌宕起伏,兩度辜汪會談,令雙方關係推向高潮。可惜李登輝卸任前的「特殊兩國論」,再加上陳水扁的「一邊一國論」,又令台海雙邊走向緊張衝突。平心而論,在陳水扁嗆聲「絕不會坐視不管」的政治恫嚇下,兩度競選總統大位失利的連戰,能以在野黨主席的身分與角色,為兩岸關係開啟全新局面,的確需要「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勇氣與膽識。事後來看,若無連戰的「和平之旅」,2008年的馬英九恐怕很難以兩岸和平發展做為政見號召,不只帶領國民黨贏回政權,還開啟了兩岸的「黃金8年」。 (相關報導: 風評:目標明確現實難達─何不乾脆「罷免賴清德」? 更多文章

20230207-前副總統連戰7日出席「連戰回憶錄」新書發表會。(柯承惠攝)
2023年1月出版的《連戰回憶錄》,以兩章的篇幅記述2005年赴中國大陸「和平之旅」來龍去脈。(柯承惠攝)

氣若游絲的國民黨,難再現敢於登高一呼的連戰

而今日兩岸關係之嚴峻,與20年前相比,只能說有過之而無不及。總統賴清德上台後不僅定義「兩國互不隸屬」,更進一步將對岸界定為《反滲透法》的「境外敵對勢力」。換言之,「兩國論」已進展為「敵國論」。特別是「賴17條」出爐後,政治與司法上的寒蟬效應快速發酵,連北一女區桂芝老師只是在通訊軟體轉傳兩岸共讀好書徵文比賽訊息,陸委會與教育部都要加以查處辦理。更別說在過去如呼吸般自然的兩岸交流活動,如今都因人心惶惶而暫停腳步,就怕被貼上紅標籤遭查水表、找麻煩。

喜歡這篇文章嗎?請作者喝杯咖啡支持他

請他喝杯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