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一天專欄:區塊鏈與為人民服務的央行數位貨幣

2016-03-31 07:00

? 人氣

原因無他:商業銀行存款其實是商業銀行對存戶的負債,存戶要提現或是轉帳,商業銀行不得無故拒絕。由於現行商業銀行多實行部分準備制,先天上需要以短支長:透過短期資金市場拆借、吸收存款與發行股票或債券充實自有資本支撐中長期放款、投資與其他加值服務。這種高槓桿經營模式意味著商業銀行是用流動性很高的負債來承擔流動性偏低的資產,是銀行擠兌危機的根源。中央銀行的經營模式,是用流動性極高的負債(自己印鈔票)來承擔流動性極高的資產(通常是買用央行本票計價的政府公債)。因為此一架構,存在商業銀行的一塊錢,與存在中央銀行的一塊錢,其實只有在數學上等價,法律上與風險上仍有不同。所謂無限法償,其本質是在某國法律及政府尚未出現合法性(legitimacy)危機之前,該國央行本票被定義成沒有違約風險的債務。某國的貨幣之所以能夠讓公眾有信心,其實就是央行本票與流通鈔票之間可以互換(一塊錢等於一塊錢)、商業銀行放在央行的存款以及存戶放在商業銀行的存款可以兌現、以及央行有能力與決心維持幣值穩定這些假設仍然有效。在這些假設仍然有效的情境下,央行可以無限制印鈔票維持市面,可以避免支付不能的流動性危機,不會一擠就倒。金融體系也會因為無信用風險的通貨自由流通而降低信心危機發生的風險而更加安全。但這是否意味投資與放款活動會因此而受影響?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Broadbent接著介紹了一個很重要的概念:Narrow Banking。一間業務範圍很「窄」的銀行,就像央行一樣,是用到期日與流動性相仿的資產與負債服務客戶。在這個概念下定義出來的銀行主要功能並非是代表存款人監督借款人進行期限轉換(maturity transformation)的風險承擔商業活動,而是要根據其資本結構的特性與資金提供方的預期回報率來決定業務態樣與監管指標。許多民眾把錢存在銀行並不是想委託銀行家放債圖利,而往往是為了一般日常生活與工作收付的實用與便利。因為允許金融資本家混業經營,要兼顧消費者保護,在制度上無法杜絕金融冒險家的道德風險,卻希望銀行不要雨天收傘,又不願意擴大非銀行金融業者合法經營業務的範圍,就會導致風險定價與融資成本錯配於市場參與者行為扭曲的問題。這樣的監管思維不一定能替行業建門檻,反而可能為市場埋地雷。當今金融體系不穩定與金融創新艱難的主因之一,就是資本結構與業務態樣並未充分匹配,讓金融業者可以「流用」不同性質的資本進行監管套利(regulatory arbitrage),過度槓桿賭明天,造成系統性危機後再求央行慷社會之慨紓困。這樣的災難老電影已經放過太多次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

胡一天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