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選舉是一個市場:從2014台北市長選舉看2016總統及立委選舉

2016-01-04 05:50

? 人氣

台北市長柯文哲在2014年九合一大選中擊敗國民黨候選人連勝文,打破台北以往是藍營票倉的格局。(資料照,林韶安、吳逸驊攝,風傳媒合成)

台北市長柯文哲在2014年九合一大選中擊敗國民黨候選人連勝文,打破台北以往是藍營票倉的格局。(資料照,林韶安、吳逸驊攝,風傳媒合成)

柯文哲以政治素人的身分於2014年勝選為台北市長,得票率57.16%,打破台北以往是藍營票倉的格局。這次的選舉帶來了很重要的意涵,也就是選舉網路世代的發展與影響力。以下就以網路技術的發達對這次台灣九合一選舉——台北市長候選人柯文哲與連勝文選舉最後的結果,依照政黨以及候選人人格特色這兩方面的影響以經濟學角度進行分析與解釋,並以此為借鏡看待即將到來的2016總統大選對其影響為何: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首先台北市區的選民就是一個選舉市場,政黨與候選人人格特色,以經濟學的術語來說,就是品牌與廣告行銷。選舉是一個市場,選票就像是鈔票,選民就是消費者。不同的選舉職位及地區有不同的選舉市場,依照任期每四年或兩年一次,以選票投出未來的執政者。

一、品牌——政黨:

(一)品牌VS政黨

政黨就像是品牌,除了有區分選舉市場內其他品牌廠商的異質產品功用以外,以無黨籍身分參選獲勝例子很少,因為少了政黨的資源、資金、黨內政治明星的拉抬造勢、以及知名度上都會有很大的影響。但是這個市場進入障礙被技術的進步——網路、手機以及社群網站給打破了,因此潛在的競爭者才有機會進入選舉市場,以低價的成本拍攝影宣傳影片、建立社群網站與網民(消費者)連結,省錢、快速、傳播力強。以往選舉廣告看板、公車廣告、競選旗幟、競選歌曲、遊覽車動員到電話催票、車隊掃街拜票、選前之夜的最後造勢晚會這些在柯文哲競選過程完全看不到,但這些都需要昂貴的經費,也就是說這次的選舉方式突破了以往的傳統方式。

(二)市場需求

這次選舉非常特殊的一點在於,如同許多人形容,這是一場價值的選舉,換句話說,以往以藍綠統獨來做為這次選舉市場中異質產品的劃分已經失效,市場消費者要的已經不是兩岸統獨問題,而是在藍營執政以來在台北市內政的問題(同時也是台灣的問題):食安風暴、房價高漲、薪水倒退、貧富差距擴大、服貿協議等,能夠解決政策問題才是消費者願意投出選票的候選人。選舉市場的需求已經改變,藍綠政黨的品牌影響力大減,即使是面臨無黨籍柯文哲,深藍出身的連勝文都不能獲勝的原因之一。

基本工資專題,剛辭掉派遣工的阿浩(化名)為大學生,他表示派遣工負責的工作幾乎和正職無異,但薪資卻有差別,勞動保障也較少。
食安風暴、房價高漲、薪水倒退及服貿爭議導致民怨高漲,能夠解決問題才是消費者願意投出選票的候選人。(資料照,曾原信攝)

 

二、廣告行銷——候選人的人格特色:

候選人形象方面可以表現在公開場合的談話、記者會、危機處理(失言)。候選人在公開場合的形象透過電視媒體及網路的宣傳就是一種廣告行銷。廣告行銷做得越好不僅能夠提升與對手(異質產品)間的區別,更能針對選民消費者的需求建立形象。

(一)個人基本形象

首先前面提到因為內政失敗的原因使得藍綠政黨品牌區別的訴求,在這次的選舉市場裡影響力不大。貧富差距擴大、政府對於民眾基本食安的把關不力、青年人就業環境和薪資差、房價高漲,大多數老百姓都過得不好的情況下,這些在在對連勝文權貴藍營(執政黨)形象不利,比如人生第一個工作是當董事長。柯文哲醫師自食其力的形象顯得較為平易近人。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