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照十年計畫」推8年 近9成失能人口家屬還是只能靠自己

2015-11-16 08:00

? 人氣

而同樣的成本也適用於外勞,台灣國際勞工協會(TIWA)理事長陳素香說,在公私領域無法區隔開來的情況下,外籍看護工普遍面臨「睡眠不足」的問題,為了照顧病人,半夜時常需起來好幾次,也有許多外籍看護工甚至全年無休,長期處於巨大壓力卻沒有時間充分復原的情況下,不僅照顧品質不好,看護工也容易發生精神耗弱的現象,有些出現幻聽幻覺,甚至精神分裂等症狀。陳素香表示,這些年輕的移工往往養好病後也無法繼續在台工作,最後都只能被送回本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而從種種新聞反覆放送的家庭長照悲劇來看,讓家屬完全承擔長照責任似乎都不是個好主意,但到底什麼原因導致長照十年計畫覆蓋率極低?當初規劃及推行的學者抱持著不同的看法。

長照專題,照服員照顧情況。(伊甸基金會提供)
政府長照計畫的覆蓋率極低,仍有許多家屬必須獨力承擔照顧責任。圖為照服員前往長輩家中照顧情況。(伊甸基金會提供)

長照十年計畫成效 學者看法分歧

民進黨執政時期規劃長照十年計畫的台大社工系教授林萬億坦言,「長照十年計畫執行坦白講是不成功的」,當初規劃10年共應投入817億元的預算,但接續執行的國民黨政府並沒有編足預算,導致進度落後太多;而2009年擔任政務委員實際推動「長照十年計畫」的台大社會系教授薛承泰則認為,這7年來使用政府長照服務者逐年增加,普及率已有提升,他並不會以成功或失敗來定義這項計畫,且政府過去7年按實際執行狀況並滾動式修正,這是務實的作法,不是看錢編得多就代表政府有誠意。

影響兩位學者看待長照計畫執行情形的根本原因,可能源於彼此對於長照定義的差異。林萬億認為,長期照顧應由政府與家屬一起執行,讓長照能夠普及化,而不像現在殘補式的福利制度,僅有特定族群能獲得補助;薛承泰則以人口學角度分析,說明目前需照顧者的子女正好是台灣空前絕後「兄弟姊妹最多的一群人」,與下個世代相比,這個世代的家庭機制仍較強,可分攤照顧年邁父母的責任,因此他認為政府長照服務起跑時應先提供給「最需要的人」,並且留些資源給後面的世代,而非一味追求普及。

從家屬述說的照顧來看,家屬的需求細緻而多元,並不是增加安養機構就能做成好的長照服務的,然而從《長照服務法》通過以來,社會對於長照的討論仍然停留在財源應採保險或稅收制才是穩定財源,卻較少討論有了穩定財源之後呢?難道有了錢,長照服務就會自動長出來嗎?或許趁著大選期間,藍綠兩黨參選人提出相關政策之際,正是全民可以好好檢視、思考長照政策之時,應重新思索社會福利的意義,以及長照與家庭、政府間的愛恨糾葛。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